阅读历史 |

第194章 荷马(1 / 2)

加入书签

书接上文

莎士比亚补录

手法融合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作者描写了那块充满友谊与爱情的乐土——贝尔蒙特;《仲夏夜之梦》中,作者叙述了那个动人的神话世界。莎士比亚常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如《皆大欢喜》中,一边是现实世界的丑恶与残酷,一边却是亚登森林中迷人的田园[11]。

语言特色

威廉·莎士比亚继承了16世纪中叶以前的马洛的无韵诗体形式,同时又注意到马洛的这种风格的不足:只适用于在堂皇、庄严的场合,表达严肃、高尚的情感。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做了改造,使诗歌语言真正变成了戏剧语言。他不受音节限制,使语言节奏服从于动作节奏,服从于人物的情绪变化,并且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口语化、日常化。莎士比亚的语言形象、生动,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赋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奥赛罗把苔丝狄蒙娜的肌肤想象得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把生命比作灯火,把沉睡的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朵蕾薇;面对死去的苔丝狄蒙娜。威廉·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成就很大,他的戏剧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变成了英语中的成语和常用的警句[11]。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德莱登: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12]。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12]。

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12]。

俄国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通过了他(威廉·莎士比亚)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12]。

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莎士比亚的舞台是一个美丽的百象镜,在镜箱里世界的历史挂在一根看不见的时间的线索上从我们眼前掠过[13]。

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莎士比亚和维吉尔是美好与光明之典范,代表着人性中最富有人情的一切[14]。

(威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英国剧作家、莎翁的挚友、诗人 本·琼森)[15]

每一条意识的河流都通往莎士比亚,白天和黑夜都迂回而不间断地通往莎士比亚。(阿根廷作家 博尔赫斯)

后世纪念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亚去世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2016年4月23日,是威廉·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英国各地举办多种活动纪念他,世界各地也展开各种纪念活动。威廉·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英国王储查尔斯来到斯特拉福德观看表演,并向莎士比亚的墓地敬献花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探访伦敦威廉·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观看了话剧《哈姆雷特》的演出[16]。

————

荷马

荷马(?μηpo?\/hor,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荷马”一词的希腊原文含义多样,未能确定。

人物考证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着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在18世纪初年,法国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新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荷马问题”骤起。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九世纪。他认为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主要作品

相传荷马创作了古代希腊着名史诗《荷马史诗》,此书分为《伊利亚特[1]》和《奥德赛》两部分。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 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特洛伊:诸王陨落》讲述了千年之内,黄金之城将化为尘土,城墙崩毁,普里阿摩斯宫殿的旧址繁花盛开。 盖梅尔创作的奇幻史诗系列集大成之作——特洛伊三部曲,是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最着名的改写,千万书迷为此屏息等待。这部历史小说生动迷人,令人欲罢不能,恰到好处的阴谋、背叛、血腥和暴力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人物评价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

————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以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为首的希腊联军进攻以普里阿摩斯为国王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

根据《世界通史》的论述,特洛伊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亚细亚各君主结成联军,推举阿伽门农为统帅。他们对地中海沿岸最富有的地区早就垂涎三尺,一心想占为己有,于是以海伦为借口发动战争,这才是特洛伊战争的真正目的。

希腊神话中时常提到特洛伊战争,整个故事是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为中心,加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悲剧《埃阿斯》(Ajax)、《菲洛克忒忒斯》(philoctetes),欧律庇德斯(Euripides)的悲剧《伊菲格涅娅在奥利斯》(Iphigenia at Aulis)、《安特罗玛克》(Androache)、《赫库芭》(hecuba),维吉尔(Virgil)的史诗《伊尼特》(Aeneid)、奥维德(ovid)的长诗《古代名媛》(heroides)等多部着作而成,故事详细地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况。

历史背景

特洛伊战争发生在迈锡尼文明时期。迈锡尼文明是世界早期较为发达的文明,兴盛于公元前15世纪~前12世纪,最鼎盛的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这支文明的创造者已被证实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希腊人”的称呼,他们被称作阿卡亚人。阿卡亚人大约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从巴尔干半岛迁徙到古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并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迈锡尼王国。

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王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跟小亚细亚西南沿海的国家发生冲突,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特洛伊战争。10年的特洛伊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元气,让这个一度辉煌的国家变得千疮百孔。一场战争拖垮了一个文明,这也是特洛伊战争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2]

海伦身世

斯巴达(sparta)王廷达柔斯(tyndare)被他的兄弟希波科翁(hippo)逐出了他的王国,廷达柔斯流浪来到埃托利亚(Aetolia)国王忒提斯奥斯的国度,并娶了国王的女儿勒达(Leda)。后来另一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战胜了希波科翁,将他所有儿子都杀死后,廷达柔斯就和他的妻子勒达回到斯巴达统治。他们有四个孩子,克吕滕涅斯特拉(clytera)和卡斯托尔(castor)是廷达柔斯的孩子,而波吕杜克斯(polydeuces)及美丽的海伦则是勒达和宙斯(Ze)所生。

特洛伊战争

海伦的美貌冠绝希腊,连阿提卡半岛(Attica)的英雄忒修斯(these)也曾尝试去劫走她。求婚者接踵而来以致内讧争斗,令廷达柔斯不知所措,最后机智的求婚者奥德修斯向廷达柔斯进言:“通过掷戒指的方式决定谁能娶走海伦,并让所有求婚者起誓,他们对海伦的丈夫永不拿起武器攻击他,并且需要求援时全力帮助他。”所有求婚者应允后,诸位来求婚的爱琴海首领通过掷戒指的方式选出了阿特柔斯(Atre)的英俊儿子墨涅拉奥斯(ne)。

廷达柔斯死后,墨涅拉奥斯就成了斯巴达国王。

战争诱因

婚宴上金苹果

宙斯和河神阿索波斯(Asop)的女儿埃吉娜(Aega)生了儿子埃阿科斯(Aeac),埃阿科斯又生了着名的英雄佩琉斯(pele),英雄忒拉蒙(teon)是佩琉斯的兄弟,也是赫拉克勒斯的好友。佩琉斯及忒拉蒙因妒杀死异母兄弟福科斯(phoc)而逃亡,佩琉斯躲到弗提亚(phthia),英雄欧律提翁(Eurytion)收留了他并把三分一国土给了他,又把女儿安提戈涅(Antigone)给他作妻。然而他在卡吕冬(calydon)的狩猎中,意外杀死了欧律提翁。他再次来到伊奥尔科斯(Iolc),那里的国王的阿卡斯托斯(Acast)的妻子爱上了他,国王妻子求爱不成而诬陷佩琉斯。阿卡斯托斯趁佩琉斯在佩利翁山(pelion)上睡着时收起他的宝剑,让他被半人马杀死。不过得到了半人马喀戎(chiron)的帮助,他找回剑并击退其他野蛮的半人马。佩琉斯为报复,在狄奥斯库罗伊(dioscuri),卡斯托尔及波吕杜克斯的帮助下占领了伊奥尔科斯,并杀死了阿卡斯托斯及其妻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