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9章 门槛都要踏破了(1 / 2)

加入书签

在职业院校方面,他积极推动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他亲自走访多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沟通。一开始,许多企业负责人对这种新模式并不了解,也担心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态度并不积极。陈超没有气馁,他耐心地向企业负责人解释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比如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等。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终于说服了不少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来。随后,他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对接企业的实际工作。

为了激励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工业领域,陈超还多方奔走,争取到专项资金,设立了 “工业人才专项奖学金”。他亲自参与奖学金评选标准的制定,确保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也让那些原本质疑他的人看到了他对工业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

陈超的第三把火,聚焦工业绿色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陈超敏锐地察觉到,绿色工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推行绿色工业标准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来自工业部内部和部分企业的强烈反对。一些人认为,严格的环保标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阻碍工业的发展。还有一些人担心,绿色工业的发展会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陈超没有退缩。他组织了一支由行业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绿色工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专家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了多个国家的绿色工业项目,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成功案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用事实证明了绿色工业不仅不会阻碍发展,反而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陈超再次召开工业部会议,在会上,他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向大家展示了绿色工业的巨大潜力。他指出,绿色工业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绿色产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后,他牵头制定了严格的工业环保标准,明确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他责令限期整改,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他明确表示,如果到期仍未达到标准,将坚决予以关停。

同时,他积极推动政策扶持,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开辟绿色通道。他与财政部门协商,争取到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在钢铁行业,他亲自督促企业引进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降低废气排放;在化工行业,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绿色化学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