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 / 2)

加入书签

一上午的课下来,肚子已经有些撑不住了。

再加上他的身体经过‘人形暴兵’改造过后,饭量又增大了不少,就更容易饿了。

来都来了,李恪便留了王玄策一起用膳。

午饭过后,两人乘坐马车一起赶往工厂一期视察。

……

蜀王府的工厂区都是规划在临近黄河一带。

一方面,麾下的产业有不少都需要用水。

在这个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临水而建能省去不少成本。

很快,工厂一期大门已经近在眼前。

“殿下,您怎么还亲自来了,这里还没来得及清理呢。”

作为研发部主管,工厂建好何时怎能不上心?

这不,在得知一期竣工的消息后,他就立马过来安排了。

“无妨,本王没那么穷讲究!”

李恪摆了摆手,也不介意满地是土,

三人结伴而行,在蜀王卫的陪同下走进了一期厂区。

“这里一共建有50间临河厂房,每个都预留了一个巨大的窗口。”

“殿下,说实话我有些想不通,这窗口到底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眼瞅着工厂已经竣工,何时也是愈发好奇了。

这好好的一堵墙,留这么大个窟窿,到底有什么用处。

“走,随本王去防洪堤上看看。”

李恪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邀请他俩去河边。

工厂一期占地面积极广,黄河边有将近二里的河畔,都是一期的地盘。

为了预防水患,整个黄河沿岸都建筑了防洪堤。

这条绵长的防洪堤和后世的南宁的防洪堤有得一拼。

虽然耗资巨大,却不可或缺,它能在洪涝时期力挽狂澜。

如今的黄河还没有像后世一般,水里都是泥沙。

众人登上了防洪堤,一眼就看到了防洪堤上的水泥架。

“看见这些架子了吗?”李恪指着水泥架问道。

“殿下的意思是,这些求水泥架和工厂墙上的大窟窿有关?”

何时摸了摸嘴边的绒毛,脑海中仿佛有灵光闪过。

但任凭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住那道灵光。

“没错!准确的来说这水泥架上还需要安装一套简易的设备。”

“就类似于之前的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一般,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

“以后蜀王府的工厂会越来越多,但不能都指望着人力。”

“人力毕竟成本很高,咱们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李恪侃侃而谈,给他们科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错,这些沿黄河的厂房,他打算开设造纸厂。

造纸厂对于水的需求格外大,防洪堤外侧就是黄河,正好解决了用水问题。

按照制作纸张的工序,第一步就是将原材料泡发,并充分捣碎。

试问还有哪里有比黄河边更方便泡发原材料的呢?

虽没有后世那般现代化的造纸设备,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土法造纸。

但即使如此,李恪脑海中‘机器换人’的思维早已根深蒂固。

能用稳定且廉价的水力来代替亢余的人力。

不但可以减少开支,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