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5章 晶链新篇(1 / 2)

加入书签

龙鳞科技实验室·15:30

午后三点半,烈日高悬,整个园区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热浪在街道上肆意翻滚,气温飙升至37c。龙鳞科技实验室那道虹膜识别门悄然滑开,纳米级空调制造的清凉气流扑面而来,瞬间将外界的酷热隔绝在外。量子屏散发的冷白光在墙壁上投下流动的光谱,与机械臂每秒三次的跌落测试节奏同步闪烁,形成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韵律。混凝土测试台上,龙晶电池每次撞击都会激起细小的纳米陶瓷碎屑,在全息投影中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就像一场微观世界的华丽烟火。

陈辰轩身着改良版交领襕衫,袖口银线绣制的螺旋纹与电池晶格结构形成镜像呼应,仿佛在诉说着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奇妙融合。他手持能量密度测试仪,幽蓝的数字在仪器屏幕上跳动:“第1000次跌落测试完成,容量保持率95.2%。”话音刚落,全息屏突然切换为自修复机制演示,??自由基如萤火虫般在晶格间穿梭,修复0.03的错位仅需0.3秒,整个过程就像一场微观世界的精密舞蹈。

实验室玻璃幕墙外,御风avic 30t无人机正在模拟高原飞行。螺旋桨搅动空气的轰鸣震耳欲聋,陈震宇的战术飞行夹克反光条随呼吸节奏明灭:“在海拔5000米、-40c环境下,我们的无人机只能完成12公里侦察任务。”他调出飞控系统的负载数据,红色警示在全息屏上炸开:“电池组温度骤降时,能量输出会断崖式下跌。”这些红色警示就像一个个危险信号,高悬在众人头顶。

余承东推了推智能眼镜,镜片上5G基带芯片的功耗曲线如狂躁的心电图:“ate x5在连续下载4K视频时,电池温度会突破52c安全阈值。”他将石墨烯导热层的微观结构投射到量子屏上,纳米级蜂窝网络在冷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我们需要更高效的热管理方案。”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像是对当前技术困境的声声控诉。

龙近曦赤金云纹大氅在纳米空调的微风中轻扬,腰间的和田玉佩折射出多重光斑:“初期产能200万颗\/年,苏州新厂投产后可达5000万颗。”他轻点全息键盘,产能分配矩阵如棋盘展开:“灵境眼镜保留50%,御风25%,龙腾20%,香蕉5%。”玉佩突然发出微光:“保留10%产能用于公益项目,如西藏光伏储能设备。”这抹微光,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实验室门被推开,史蒂夫大步走进来:“project titan需要能在育空地区-50c环境工作的电池。”他将宁德时代的锂枝晶测试数据甩在全息屏上,红色警告如血管般蔓延:“他们的电池在低温下会生成致命的金属锂枝晶。”这些红色的线条,就像一道道伤疤,揭示着当前电池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

陈辰轩调出龙晶电池的低温测试视频:“根据ISo

- 4标准,我们的纳米涂层能抑制枝晶生长。”全息屏显示,在-40c液氮浸泡后,电池仍能以0.5c倍率充放电。史蒂夫突然靠近量子屏,鼻尖几乎触到晶格结构投影:“我要这项技术的独家授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渴望,仿佛看到了project titan成功的希望。

龙近曦的玉佩在掌心轻轻转动:“独家授权需要支付300%的溢价。”他的声音如古琴泛音般清越,“但贵公司需要先证明技术适配性。”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展现出龙近曦的坚定与谨慎。

陈震宇突然启动御风的飞控模拟系统,全息屏上浮现出青藏高原的等高线地图:“我们可以开放飞行姿态数据,但需要贵公司开发专用电池。”他的手指在虚拟地图上划出侦察航线,“每次任务需要穿越三个雷暴区。”这条航线就像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陈辰轩迅速调整参数,超薄电极设计的3d模型在全息屏旋转:“采用钛掺杂浓度0.3%,能量密度保持1600wh\/kg。”他调出热管理系统的AI预测模型,“结合贵公司的飞行姿态数据,续航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模型中的数据闪烁,仿佛是科技智慧的光芒在跳动。

余承东突然展示龙腾的5G基带芯片原型:“我们愿意共享芯片的标准功耗曲线。”他将芯片的微缩模型投射到量子屏上,纳米级电路在冷光下如蛛网般精密,“但需要贵公司优化放电倍率。”这颗芯片就像一个精密的艺术品,承载着龙腾对技术突破的期待。

陈辰轩启动流体力学模拟,液态金属微通道在电池内部形成三维散热网络:“增加石墨烯导热层后,3厚度的电池可将温度控制在45c以下。”他调出成本分析表,“但能量密度会降至1500wh\/kg。”模拟画面中的金属通道流动,就像人体的血管,为电池的稳定运行输送着“血液”。

史蒂夫突然启动香蕉的系列芯片散热设计:“我们的纳米散热鳍片能将低温环境下的散热效率提升30%。”他将散热系统的3d模型甩到全息屏上,微机电系统如蜂巢般精密,“作为交换,我要低温启动技术。”这个散热系统就像一个微型的空调,为芯片在低温环境下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陈辰轩启动分子动力学模拟,纳米涂层与散热鳍片的协同效应在全息屏展开:“联合设计可使电池在-40c时的容量保持率提升至87%。”他调出专利授权协议,“但需要贵公司支付专利池使用费。”模拟画面中的原子碰撞,就像一场微观世界的交响乐,奏响了技术合作的旋律。

龙近曦调出苏州工厂的实时监控画面,曼茨全自动产线正在进行压力测试:“新厂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良品率可达95%。”他的玉佩在灯光下折射出龙鳞般的光斑,“灵境眼镜的产能优先级不可动摇。”监控画面中的产线有序运转,仿佛是科技力量的无声宣言。

陈震宇突然展示御风的军事合作项目:“我们正在为某国空军开发高空侦察无人机。”他调出保密协议的部分内容,“这项合作需要优先供应权。”这份保密协议就像一道神秘的面纱,背后隐藏着重大的军事使命。

龙近曦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悬停:“可以增加5%产能,但需要贵公司提供飞控算法的动态响应数据。”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思考与权衡。

余承东突然启动龙腾的全球供应链地图:“我们的5G基站需要低温环境下的储能解决方案。”他调出北极圈基站的监控画面,“现有方案在冬季无法正常运行。”监控画面中的基站在寒风中矗立,仿佛在等待着新的解决方案。

龙近曦的玉佩突然发出微光:“可以再分配3%产能,但需要贵公司开放基站的负载数据。”这抹微光再次出现,就像一个重要的决策信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