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兴文教(2 / 2)
赵光义喜欢读书,这一点是无需置疑的,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帝国皇帝,他也仍然经常抽出时间读书。《太平御览》成书之后,他每天要读三卷,总计一千卷的书被他用一年时间给读完了。要知道这部书的总字数达到了将近五百万,也就是说他每天要读将近一万五千字的书。这个概念应该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每年读了多少书?关键在于,他是皇帝,每天家事国事一大堆,但他硬是在一年时间里读完了这部巨书,而且很显然的是,他这一年里不可能只读了这一部书。我这里不是想要吹捧他,但说句心里话,单单在这件事上他的所为足以让我们很多人为之汗颜。
有句话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皇帝,赵光义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让宋朝上下掀起了一股崇尚文化的风气,而这种风气一直在宋朝的整个历史里蔓延,他的儿子赵恒在这上面则是更上一层楼。为了号召子民们崇尚文化学习文化,从赵恒的笔下流传下来了一首经典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以上种种,想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事业为何会在宋朝被推上巅峰。有句话我不想说但我又必须要承认,这一切的起源都得归结到赵光义的身上,与其说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之祖,倒不如说赵光义才是真正意义上配得上“祖”这个庙号的宋朝皇帝,他在宋朝身上打下的个人烙印远比他的哥哥更深。如果赵匡胤不是突然死亡,如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不是赵光义,那么宋朝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模样就绝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那么,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这究竟是幸事还是祸事呢?这究竟是无尚的荣耀还是扼腕叹息的遗憾呢?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世间没有永远正确的道路,也没有永远能保持正确的真理。不管怎样,至少在文化方面、在当时的儒家学子的眼里赵光义的形象是熠熠生辉的,这一点没有争议。
大规模地提升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之后再又大量重用文人为官 ,而后又编撰巨书,做了这些赵光义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还需要一个肉眼可见的图腾来为这件事画上最后的句号。
中华民族自诩文化礼仪之族群,这个绝不是在往自己的脸上贴金,我们对文化的崇敬可不止是表现在嘴上和书本里,无论国家乱成什么样,无论哪个政权登上历史舞台,我们都始终在创造并保护我们的文化资产。土匪山贼大多只会抢劫金银珠宝,但作为统治阶级和统治者,在他们取得政权的过程中除了抢地盘之外,他们也抢各种文化古籍和书法字画,就连朱温这种糙老爷们儿都知道要修建国家图书馆用以存储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古籍。我在这里把朱温搬出来其实还说大了一点,要知道后来刚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女真人在洗劫开封时都知道要把《资治通鉴》和苏轼的文集作为重点搜罗的目标。未及开化的凶蛮野人尚且如此,那就更别提被孔孟学说已经教化了千年之久的汉民族本身了。
赵匡胤建国之初,宋朝的馆藏图书有一万两千余卷,平灭后蜀又从蜀川抢了一万三千余卷运到开封,覆灭南唐之后又从李煜那里抢了两万多卷书籍。同时。赵匡胤还下令天下臣民向朝廷献书,如此一来宋朝用以存储各类书籍的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就存积了海量的书籍。
说来也是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宋朝的三馆其实是从前朝继承下来的遗产,而这个前朝要追溯到朱温的后梁。梁唐晋汉周,中原王朝不断更迭,但三馆一直没有挪窝,连翻新和扩建都没有做。所谓的宋朝国家图书馆其实就是几十间地处低洼之地的老旧房子,而且显得破烂不堪,仅仅只是能够遮挡风雨,四周还经常有大队的军卒和小商小贩随时走动,整日都是一团乱哄哄的景象。如此环境,以至于翰林院的那些学士们都不在三馆里办公,而是自己去另找安静的地方。
赵光义这个喜欢读书的人在当上皇帝之后自然要到三馆来逛一逛,但他在当晋王之时肯定也是来过的,而那时候的他想必就已经对三馆的寒酸和杂乱颇有微词了。在以皇帝的身份视察三馆时,赵光义毫不讳言地说出了自己的直观感受:“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怎么配得上用来存储天下的书籍文献,国家的饱学之士怎么可以在这样的地方办公理事?”
随即,他下令另外选址修建三馆并命令亲信太监负责监工,要日夜不停地赶工,而且他还亲自设计建构图纸并借此机会当了一回建筑大师。公元978年2月,新三馆建成 ,其美轮美奂的程度甚至比皇宫里的宫殿还要富丽堂皇。
新三馆落成之日,赵广义亲自驾临并为三馆更名为崇文院。看看这个名字,个中玄机和用意已经无需多言了。这还不够,为了向全天下展示自己的成绩,不久之后,赵光义带着包括赵廷美在内的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们一起参观崇文院,而且他还把前南汉皇帝刘鋹和前南唐国主李煜一起叫上了,幸亏后蜀的皇帝孟昶死得早,要不然这些人里面也肯定会有他。
借此机会,赵光义还不忘对李煜来了一回杀人诛心。他对李煜说:“爱卿啊,我听说你以前在南边也喜欢读书,你看看,这里面的书有好多都是从南边运过来的。不知道你现在还有没有读书这个习惯啊?你要是喜欢,这里的书你可以随意拿去阅读。”
李煜能怎么办?他能怎么回答?他心里在骂娘,在万马奔腾,可脸上还得笑嘻嘻地看着赵光义,嘴上还得感谢皇帝陛下的恩德。史料记载,在赵光义说出这番话后,李煜立即对其顿首以谢,就是说他因为赵光义给他的这个恩德而给赵光义下跪磕头了。
离开崇文院,赵光义带着李煜去喝酒,李煜这一次是喝了个酩酊大醉,此时的他也只有买醉才能暂时性地忘却亡国之痛。可是,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其实并不孤单,在他之前有孟昶,有刘鋹,在他之后还有钱俶以及更后来的刘继元。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的这个人正是此时的吴越国王——宋朝的兵马大元帅钱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