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邪教出现了(2 / 2)

加入书签

说干就干,张不凡开始了漫长的编撰之旅。他四处走访古老的建筑,去探寻那些遵循风水格局而建的宅邸、庙宇。

有一次,他来到了一座深山里的古宅。古宅被茂密的树林环绕,门前有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张不凡拿着罗盘,仔细地测量着方位。

“不凡先生,你看这古宅的风水如何?”古宅的看守者王伯好奇地问。

“王伯,你看这古宅背山面水,背后的山犹如依靠,为玄武之位,稳固踏实;前面的水灵动清澈,是朱雀之象,象征着生机与灵动。这左右两边的树林,恰似青龙白虎,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风水格局,住在此处的人,理应身心舒畅,家族兴旺。”张不凡耐心地解释着。

随着编撰的深入,张不凡遇到了不少难题。一些风水概念晦涩难懂,他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

一天,他在镇上的茶馆里,与当地的一位老学究李先生探讨。

“不凡啊,这风水里的‘气’的概念,你打算怎么解释给大众听呢?”李先生摸着胡须问道。

“李先生,我想把‘气’比作是一种能量流。就像阳光照射到大地,风在山谷间穿梭,风水里的‘气’也是一种在环境中流动的能量,好的风水格局能引导这种能量,让居住者受益。”张不凡认真地回答。

然而,张不凡的举动引起了一些江湖风水师的不满。他们靠一些唬人的手段骗取钱财,张不凡的书一旦问世,他们的生计必然受到影响。

有几个风水师联合起来,到张不凡的家里闹事。

“张不凡,你凭什么要把风水的秘密公之于众?你这是坏了我们的行规!”一个满脸横肉的风水师叫嚷着。

“你们所谓的行规就是骗人吗?风水本应是造福大众的学问,不是你们敛财的工具。”张不凡毫不畏惧地回应。

尽管遭遇种种阻挠,张不凡依然没有放弃。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的《风水全解》终于问世。

这本书一经发行,在小镇乃至周边地区都引起了轰动。普通百姓开始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风水,一些建筑设计师也从中获取灵感,将风水理念合理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张不凡站在小镇的集市上,看着人们谈论着他的书,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古老的风水文化以一种正确的姿态走向大众。

《风水之书后的生活》

自从张不凡的《风水全解》问世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他居住的小镇上,他从一个有些神秘、只被少数人知晓其对风水痴迷的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他那原本安静的小院,如今每天都有访客前来。

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小院的青石板路上,就有年轻的学子带着崇敬的神情登门拜访。“张老师,您在书中提到的风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正在研究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想向您请教更多的细节。”一个名叫赵启的学子诚恳地说道。张不凡微笑着将他迎进屋内,耐心地解答他的疑问,从古代宫殿的布局到普通民居的风水考量,一一详细阐述。

镇上的建筑商们也纷纷前来。其中一位名叫钱丰的建筑商,带着自己的设计图纸找到张不凡。“张先生,您看我这个新的住宅项目,我想融入一些风水元素,让住户住得更加舒心,可我对风水只是一知半解,您的书给了我一些思路,但还是想请您亲自指点一下。”张不凡仔细地看着图纸,指出哪里可以设置水景以聚气,哪里的门窗朝向能够更好地采光纳气,钱丰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眼神中满是钦佩。

然而,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令人愉悦的。之前那些靠风水行骗的人对他更加怨恨了。有一天,张不凡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充满了威胁的话语:“张不凡,你以为你做了件好事?你破坏了我们的生计,你不会有好下场的。”张不凡只是无奈地摇摇头,他知道这些人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随着名声的传播,他也受到了一些学术机构的邀请。在一次大型的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张不凡站在台上,讲述着风水背后的哲学思想、它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对待风水。台下的学者们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一位名叫孙文的老学者在会后对他说:“不凡啊,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将风水这门古老的学问从神秘的角落里拉出来,让大家能够理性地去看待。”

在经济上,他也有了一些变化。出版社不断地给他送来版税,这让他的生活比以前宽裕了许多。他用这些钱修缮了自己的书房,购买了更多的古籍和研究资料。他的书架从原来的破旧简陋变得宽敞明亮,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古老的风水典籍到现代的建筑与环境科学着作。

在社交方面,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位名叫周韵的画家,被风水文化中的美学所吸引。她来到张不凡的家中,与他探讨风水格局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张大哥,你看这风水格局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山水、建筑的布局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周韵兴奋地说道。张不凡笑着回应:“没错,风水和绘画在追求美的意境上是相通的。”

尽管生活变得忙碌起来,但张不凡依然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继续深入研究风水,希望能够在未来对这门学问有更多新的发现,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和运用风水知识。

《退隐朝堂》

在金碧辉煌却又透着丝丝压抑的朝堂之上,张不凡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曾经意气风发,怀着满腔的抱负踏入这权力的中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殚精竭虑。然而,岁月无情,如今的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持继续在朝堂之上周旋了。

张不凡的住所就在离皇宫不远的一条幽静小巷里。那是一座略显古朴的宅子,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天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张不凡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轻轻捂着胸口,一阵咳嗽之后,他的脸色变得更加苍白。

他的老仆人福伯端着一碗药走了过来,担忧地说:“老爷,您这身体可不能再操劳了。朝堂之事如此繁杂,您该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了。”

张不凡微微叹息着接过药碗,苦笑着说:“福伯,我又何尝不知。只是这朝堂之上,还有许多事未竟,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可是,身体的状况却每况愈下。在一次早朝的时候,张不凡只觉得头晕目眩,几乎站立不稳。周围的大臣们投来异样的目光,他知道,是时候做出决定了。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林氏。林氏的眼神中既有担忧又有不舍,她轻声说:“老爷,您一生为朝堂奔波,如今也该好好休息了。只是这退隐之事,皇上会应允吗?”

张不凡沉思片刻后说:“我会向皇上上书陈情,皇上圣明,应该会理解我的苦衷。”

于是,张不凡开始着手写退隐的奏折。他坐在书房里,望着满桌的书卷和公文,心中感慨万千。曾经在这里,他为了拟定政策、处理政务而日夜操劳。如今,他却要在这奏折上写下自己离开的意愿。

当他把奏折呈递给皇上的时候,朝堂上一片哗然。

“张大人,您这是为何?如今朝堂正值用人之际,您的经验和智慧是不可多得的啊。”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

张不凡恭敬地向皇上行了一礼,然后缓缓开口:“陛下,臣承蒙圣恩,在朝堂多年。但如今臣身体抱恙,力不从心,恐再难胜任朝廷之事。还请陛下恩准臣退隐,让臣在余生能调养身体。”

皇上坐在龙椅上,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说:“张爱卿,朕念你多年来的功劳,准你退隐。只是朕心中实在不舍。”

退隐的消息传开后,张不凡的一些门生故吏纷纷前来探望。

他的得意门生王晋前来时,眼眶泛红地说:“老师,您这一退,朝堂上就少了一股清流啊。”

张不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晋儿,为师走后,你要秉持公正,为百姓谋福祉,切不可被权力迷了双眼。”

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开京城的时候,张不凡最后一次来到了朝堂外。他望着那宏伟的建筑,回想起自己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有过辉煌,有过挫折,但更多的是为国家和百姓的付出。

他带着家人踏上了归乡的路途。马车缓缓行驶在官道上,张不凡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他知道,自己的朝堂生涯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日子,他将在故乡的山水间,调养身体,安享晚年。

故乡的老宅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周围是熟悉的田野和青山。张不凡走进老宅,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他知道,这里将是他最后的归宿,他将在这里度过余生,远离朝堂的纷争,回归内心的宁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