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6(2 / 2)

加入书签

他拔出了剑,摆出了铁血十二式的起手式,口中高唱:“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

杜荷边唱便舞,歌声嘹亮、高亢、雄壮、豪迈,直上云霄,剑若流星,寒光四射,如山舞银蛇,银练漫天。

铁血十二式,豪迈肃杀,精忠报国,雄壮大气。

歌与剑融合在了一处。

当他唱到“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的时候,他的剑快如流星,他的人仿佛置身疆场,每一剑都似在痛饮敌人之血。

当他唱到“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的时候,剑中更是充满了悲愤不平之气,他的人又似乎位于千万尸体之前,让人垂泪而叹。

当他唱到最后高潮时,只听“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这“贺”字一落,本不过四尺数寸来长的剑光,陡然间,寒光暴长,化作一匹丈余长青朦朦的长虹,宛如银练凌空,天龙舞爪

强烈剑光,在这刹那之间,几乎令人睁不开眼睛,森森剑气,发出嘶嘶异响,两三丈内,全被砭入肌骨的寒锋所笼罩

当真风云突变,天地晦冥,日月无光,剑光愈强烈,四外就显得黯淡无光,杜荷一个人早已被迷朦的剑光所淹没,那里还看得到他的人影

所有人都在这一瞬间动容了起来。

第二部 为美而战 第二十八章 想娶两个

歌声停止,剑光消散。

杜荷的唱歌的技巧确实不如屠洪纲,但他高声吟唱时,以内力灌入歌声中,造成环绕音。这唱精忠报国本就需要高声合唱,他又辅以内力,致使一字一句,高昂宏亮,比之屠洪纲的原版只好不差

在配合他那恰到好处的剑舞,更是造成了一股难以言语的震撼。

疯了,彻底的疯狂了

一帮纨绔张着嘴,瞪着眼睛,表情扭曲,一个个激动的热血沸腾。

这大好男儿无论文武,十年寒窗,十年血汗,所作所求,岂不就是为了精忠报国四字。

李世民的那对虎目瞪得尺寸加大,完全是一副震惊的表情,毫无帝王风范的大张着嘴,另一只手指着杜荷,竟说不出话来。

房玄龄、杜如晦、李绩等人也想起了十数年前,他们投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那一份为苍生谋福时的豪情壮志,一个个也激动的满面绯红,热泪横流,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不能平静。

程咬金更是不顾形象的吼叫了起来。

“李叔叔杜荷心如此歌愿投身军旅,做一小卒,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使我大唐四方来贺,不负叔叔赠我开疆盘龙剑之恩。左卫亲府中郎将虽是要职,也见李叔叔对小子的器重,但居于皇宫,却非小子所喜望叔叔成全”杜荷弯腰拜了下去。

“啪、啪、啪、啪”

李世民猛烈的鼓起了手掌:“好一段精彩剑舞,好一曲精忠报国,朕今日大开眼界了”他亲自上前扶起了杜荷,脸上依旧难掩激动神色,“朕准了朕就封你为左威卫中郎将,为我大唐效力”

“谢皇上”杜荷高声领命了下来,左威卫中郎将品级与左卫亲府中郎将相同,也是负责皇宫守卫,手中也有千八百号人,但在必要的时候却是允许随军出征的。不像左卫亲府中郎将,除非李世民亲征,不然得不到出征的机会。

李世民大笑了起来:“杜相,你这麟子了不得啊这一曲精忠报国唱到朕心坎里去了”

杜如晦作揖道:“皇上谬赞,犬子还差得远呢”杜如晦秉承了惯来的谦虚,但身上透露的那股自得,却似乎在说“那是自然,也不看看是谁的儿子,虎父焉有犬子乎”

李世民突地眯眼笑了起来道:“杜相啊,令郎已经成人,他与长乐的婚期定下也有三年了,双方都老大不小,该选定了良辰吉时了吧”

“啊”杜如晦双目圆瞪,竟让李世民这话给吓住了,这是什么情况

婚期

而且是长乐公主的

“这这这”他结结巴巴的竟然说不出话来了。

“怎么”李世民提高了声线,若有所指的问道:“难不成杜相想悔婚,还是认为我家长乐配不上令郎”

杜如晦有些搞不清状况,与长乐公主的婚期不是早已取消了,难道皇上现在翻脸不认了,想起自己已经跟任城王李道宗商议好了婚事,额上冷汗不由的冒了出来。

考虑再三,他终于忍不住道:“皇上,犬子与长乐的婚事不是已经取消了吗”

“取消了”李世民明知故问的皱起了眉头,低喝道:“谁取消的,谁有如此大胆当初长乐与令郎确实有些误会,那都是小孩子家的事情了。当初杜相来找朕说要解除婚约,朕当时便道此事就到此为止,无须再言,可未说婚事取消”

“呃”杜如晦再次惊愕的说不出话来,李世民说的是事实,并不是强词夺理。

当初李世民赐婚的时候,实是因为杜如晦对大唐立下赫赫功勋之故,而且还是在满朝文武面前赐婚的。

故而长乐公主、长孙皇后闹悔婚的时候,李世民最是尴尬了,毕竟这是他亲口定下来的承诺,若是反悔,颜面何存

杜如晦这时提出取消婚约,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正是天籁之音。

只是想起杜如晦为大唐所立的功勋,李世民心中难免有些愧疚,也便道:“此事就到此为止”

李世民没有正面答应杜如晦的要求,但他当了李世民十年心腹,也知道李世民言外之意是默许了他的提议,只是没有没有明说而已。

这样又保全了杜如晦的颜面,又得以让李世民不背上无故悔婚之名。

事到如今,这没有明说却成了最大的疏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