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3(1 / 2)

加入书签

是随咸丰皇帝逃到热河的主战派,痛恨洋人,主张闭关锁国。

曾纪泽在热河,从未变成肃顺的人,他一直都是自己的人。历史即将走到岔路口,曾纪泽确信,自己有能力决定未来的历史走势。对于自己何时该介入历史,何时去逆转历史,曾纪泽有着深刻的考虑和筹划。

介入历史,好比在历史这艘大船上,找一个好位置。顺势而为,省时省力,早一天晚一天都难办。同时自己作为一个先知般的穿越人物,永远可以知晓这艘船在哪一站靠岸。逆转历史,则如逆水行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成功地改变了这艘船的方向,那么自己也不会知道,这艘船的下一站会在哪里靠岸。

为肃顺而改变历史大势,还不到时候,曾纪泽要为曾国藩争取更大的权力。

而时机,很快就到来了。

慈禧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年九月,作为赞襄大臣,护送先帝灵柩自热河至京城的全程,他们都需参与。

咸丰皇帝的灵柩极重,由一百二十人抬着,一路上走的又都是崎岖的山路,回京的行程必然会因此放缓。沿路每隔十五英里设有一处休憩之地,供先皇遗体和护送官兵夜间留宿。由此计算的话,肃顺等摄政大臣返京至少需要十天,若遇到刮风下雨,肯定还要耽搁几日。

对两宫太后而言,送葬队伍回京路途所耗时间越久,自己越有优势,因为她们并不需要护送灵柩。

如果乘坐快轿日夜兼程,五日之内她们便可抵达京城。清廷礼节规定,先帝灵柩出发前,新帝及先帝的皇后及嫔妃必须摆仪式祭酒,然后先行回京,抵达京城之后再次摆仪式祭酒来迎接送葬队伍。

慈禧意识到自己即将拥有战略优势,能够抢先赶回京城,先发制人。

慈禧立即送信告知恭亲王此事,并令其准备迎驾回宫,商讨之后的策略。

而肃顺这时候才明白,慈禧抢在前头返回北京,他们就会身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后必然还会面临更多的困境和麻烦。

因此,肃顺和怡亲王载垣终于商定在慈禧与慈安回京的路途中,将两人一并除掉,就说她们遇到了山贼。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怡亲王载垣坚持由自己的贴身护卫亲自护送两宫皇太后回京。

怡亲王载垣掌管着御前内侍,这符合清廷的规矩,慈禧也无话可说,她只好派安德海再去找胜保。。

第十四章 反清时机

十九世纪朝廷清廷最激烈的一场权力斗争,却是以一种表面和平的方式展开的,肃顺和慈禧双方都有礼有节。

两宫太后的回京队伍,由胜保亲自率大军护送,从热河启程后不久便遭遇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两宫太后无奈,只好于峡谷中寻找避雨歇脚的地方,衣食与住宿也没有提前安排,她们几乎成了落汤鸡。

此时,护送咸丰皇帝灵柩的队伍也因为下雨,行进迟缓,落后她们大约有十英里。

慈禧此时依然不忘礼节,以两宫的名义,派了几个人返回梓宫歇脚处,询问咸丰皇帝灵柩是否安妥。

怡亲王、肃顺及诸位赞襄大臣回复称“灵柩已经安全抵达第一个休息地。”

接到消息,慈禧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千金赏予搬运者,以示对他们辛劳的肯定和赞赏。

怡亲王载垣又犹豫不决了,对肃顺说“本王看慈禧没什么异常,要不取消行动,等我们回京后再看她的表现吧,大行皇帝刚逝,我们这么做,会不会授人以柄况且皇太后是无辜的。本王看胜保会坏我们的事”

“我们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肃顺虽清楚,只要慈禧太后活着,自己的危险便会时刻增加,便劝说怡亲王载垣。

怡亲王载垣没有说话,他仍然不忘职责及大清礼仪,派人回奏两宫太后,感谢她们对咸丰皇帝遗体的担忧挂念。

慈禧也回复怡亲王载垣,赞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就这样,在一路的生死较量中,两方始终保持以礼相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