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1(1 / 2)

加入书签

是烟鬼,一上战场肯定两腿发软。

反观对面李鸿章的五千人,不仅人数上有绝对优势,一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子弟兵,很多军官是老兵,跟捻军实战过,又经过西洋的军事训练,虽然铠甲没有神机营的军士鲜亮,但队伍整齐,士气高昂。

征战的牛皮号角吹响了,同治皇帝抽出腰间那把原属康熙皇帝的黑檀木战刀,回头朝身后两千全副武装的神机营将士们喊:“勇士们,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荣耀,跟我冲”

说完,同治皇帝像一个征战沙场的勇士,拍马扬鞭,冲向围场中央的看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各国公使和夫人正坐在那里有说有笑。明晃晃的阳光照在同治皇帝的帽檐上,他年轻的脸上出现一道暗影,他身后的八旗军士谁也不懂这孩子此刻心里在想什么,也不懂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同治皇帝就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冲向了怪诞的征程。

“轰隆”,“轰隆”,一阵礼炮之后,淮军也举起战旗,吹起进攻的号角。

虽然只是演习,双方搏杀的场面激烈,准确地说,是李鸿章的新淮军虐杀八旗兵的场面十分激烈。八旗军里,只有同治皇帝一个人表现得很英勇,像被激怒的野兽,拔出宝刀,逢人便砍,横冲直撞,因为没有人敢阻拦他。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同治皇帝的八旗队伍,很快就冲得七零八碎,举手投降。

会操快结束时,同治皇帝出了一点意外,误入了一火炮的射程,被震落到马下。同治皇帝在落马的一瞬间,龙帽掉在了草地上,他嘴角渗出血丝,突然觉得如释重负,躺在冰冷的雪地上,半天没起来。好在当时只是演习,弹药的份量只是正常炮弹的十分之一,不然同治皇帝就真的解脱了。

看台上的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美国署理公使代办使事威廉士等人见同治皇帝落马,目瞪口呆。慈禧太后朝他们一笑,说没事,这像是在演戏,跟你们泰西的戏剧一样,同治皇帝这孩子还贪玩,让他在雪地上多躺会。

同治皇帝躺在雪地上,望着草原上方湛蓝的天空,浮动的白云像一匹小马驹,他突然想起咸丰皇帝第一次扶他骑马的情景,那一年,他四岁,咸丰皇帝亲自把他抱上一匹黄色御马,让他一个人骑,同治皇帝很害怕,哭着不肯上去,咸丰皇帝生气地说:“儿子,你将来要君临天下,要习惯一个人勇敢前行。”

想到现在孤家寡人的处境,同治皇帝眼中噙着泪水,轻声向天空呼唤“皇阿玛”。

同治皇帝在雪地上躺得太久,后来冷风一吹,黄昏时刻回御帐,就开始发高烧了,昏迷不醒。桂宝尿急去了一趟茅房,回来远远就看到荣禄带着几百位亲兵包围了御帐,说奉慈禧太后之命,保护皇上,闲杂人等不准再靠近御帐。

桂宝心想,荣禄肯定趁这机会拿回同治皇帝身上的认罪书了,他得赶紧离开,不然作为知道荣禄秘密的人,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趁着天黑,桂宝便往木兰围场外城溜,他穿太监的服装服侍,遇到守卫便亮出腰牌,谎称慈禧太后派自己出营办事,还找守卫要了一匹白色骏马。

出了外城,桂宝策马狂奔,一路往北边的树林奔去。刚跑出狩猎场没多远,身后响起“哒哒”的马蹄声,荣禄的一队亲兵快马追了过来。

第七十二章 改朝换代

荣禄从同治皇帝身上拿到了自己的认罪书,一把火烧了,接着便派人追杀知晓内情的桂宝。

当时天渐渐黑了,光线昏暗,桂宝跑出了狩猎区,灵机一动,跳下了白马,让骏马继续向前飞奔。

荣禄的亲兵不知道桂宝已经跳下马,追白马去了。

等追兵走远了,桂宝凭着自己的记忆,继续往北走。天黑路滑,不知走了多久,脚上的靴子都被雪水沾湿了,身体也冷得发抖,在经过一个小长山坡时,他脚下一滑,滚落到一个大湖里。

湖水竟然是温热的,是林海雪原中有名的温泉湖。身上的衣服沾水很难受,他索姓也脱了,泡下温泉,暖下身子,不然他非冻死不可。他下了水,刚露出半个脑袋,发现前方的岸上竟然有举着松油火把的旗兵,不过离湖有点远。

而在狩猎的草原上,同治皇帝还是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驸马景寿很快被慈禧找了一个借口,解除了神机营的领导职务,荣禄重新控制了狩猎区。

那年秋天狩猎结束后,同治皇帝回宫,病情也没有好转,先是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后来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到了第四天,就拉不出屎来。加上长期郁闷,精神萎靡,免疫力越来越差,到了十二月,就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当时西医发达的欧洲,也是疑难杂症,比如,1870年法国流行的天花袭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部队,身强力壮的德军一下子就死了两万多人。

太医们轮番开药都没啥用,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先是唇腮硬肿,牙龈黑糜,后来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

19岁那年,也就是1875年1月,同治皇帝还没活明白,死期已近,大清王朝又到了必须确定谁来继承皇位的重要时刻。

皇位继承,在哪个王朝从来都是天大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座位问题,会涉及到皇帝他爹、皇帝他妈、皇帝他老婆、皇帝他叔、皇帝他老师等人的政治待遇问题,还涉及各王公大臣,谁要是在这时含糊一阵子,肯定影响仕途一辈子,搞不好还要掉脑袋。当然,如果你只是个没权没势的种田老百姓,谁当皇帝那就关系不大。

当时李鸿章接到慈禧的亲笔书信,说同治皇帝病危,就急匆匆赶回了京师。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接到密信,也赶紧安顿好前防部队,快马加鞭回京城,他要争取拥立之功劳。

当然,清朝的皇位继承,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其制度承大明,最开始是“嫡长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长子继承,皇太极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间,他太能干,皇子众多,太子数度废立,九龙争位,兄弟相残,最后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觉得“立贤制”比较好,不然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皇子当不了皇帝就太可惜了。于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长制”的基础上增设“立贤制”:即在诸皇子中,由皇帝选贤者,留遗诏在正大光明匾后。

同治皇帝没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长或立贤的纠结,按父死子继的正统原则,奕、载、溥辈排下去,入继大统的应该是“溥”字辈。

最正统的继位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一帮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持,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拢。

朝中很多大臣也料定两宫太后会支持溥伦,因为溥伦当时还是在吃奶的婴儿,这样两宫太后仍可长时间垂帘听政,但奇怪的是,慈禧和慈安太后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让大臣们提出皇位的人选。于是朝中有传言说,两宫太后在等怀胎的阿鲁特氏皇后产子,更有流言说,恭亲王将要自己当皇帝。

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