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94(1 / 2)

加入书签

周鼎就算是条铁船,又能打多少钉”

领导嬉笑非笑的望着龙眼,突然变成了周鼎的模样。

龙眼大惊,喝道:“周鼎,你竟敢变成领导,真是放肆,看我为国除害”

说罢,龙眼掏出手枪,对着周鼎疯狂的射击。

弹匣内的子弹全部射了出去,等子弹打完的时候,对方被打成了筛子,死的不能再死。

只不过,这死掉的人并不是周鼎,又变回了领导。

这个时候,门外冲进来四个卫兵,众人见到屋内情景,立刻将龙眼围了起来。

卫兵甲指着龙眼喝道:“龙眼,你竟敢杀害领导。”

龙眼连忙摆手道:“不是我,不是我”

卫兵乙、丙、丁说道:“这里没有别人,枪就在你的手中,不是你还能是谁”

龙眼忙道:“是周鼎,是交州的周鼎”

卫兵乙、丙、丁回道:“笑话,你当我们都是傻子不成

卫兵甲道:“龙眼,至于你是否冤屈,姑且不谈,现在,只要你乖乖的束手就擒,我们可以留着你的性命,等继位副局长来处理此事,若你负隅顽抗,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话音方落,四人齐刷刷的掏出手枪,打开保险,对准了龙眼的脑袋。

龙眼坚信领导肯定会查出蛛丝马迹,给他一个说法,是以,他乖乖的束手就擒。

岂料,几位副局长检查一番后,纷纷表示:屋子里除了领导和龙眼,并没有其他人出现过,而领导是因为中枪身亡,确系龙眼所杀。

龙眼被定为叛国罪,明日执行枪决。

当天夜里,龙眼依靠他的精神天赋,催眠了看守的士兵,逃出了安全局。

逃出来后,龙眼给龙组的同事打了电话,他以为:同事们肯定相信他,也肯定愿意帮他查明真相,洗清冤屈。

谁料,往日的同事不仅不帮他,并且打算将他就地打死。

龙眼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斗,方才逃过了同事的追杀。

数日后,龙眼又一次来到交州,他打算从这里进入南越避难。

龙眼醒来后,周鼎已经为他换了一身装扮,这身装扮,正是精神世界中逃亡时的装扮。

此时此刻,龙眼认定自己是个背着叛国罪的逃亡者

第379章:仙气灌体

龙眼这样的小角色,并不值得周鼎耗费太大的力气。

周鼎之所以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来惩罚龙眼,最大的目的,还是警告哪些敢打自己主意的人。

有了龙眼突然叛逃境外的事,那些人必会忙活一阵子,待那些人弄清楚了前因后果,若是识相,还则罢了。若不识相,周鼎不介意陪他们玩玩。

有鉴于自己穿越的时间越来越长,周鼎决定:提升身边人的实力,至少至少,要有足够的自保之力。

第一个要提升的人,自然是周鼎的女人:雯雯。

雯雯已经学习了长生诀,但是现实世界的灵气稀薄,再加上雯雯修炼的日子尚短,至今还没有什么进展。

周鼎的手里有不少的好东西,人参果,蟠桃,老君的仙丹,都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就算放到仙界,也是众人争抢的宝物。

但是,周鼎不准备用这些东西为雯雯提升修为。

为什么呢

现在的雯雯,只有练气一层的修为,仅是一个最底层的小修士。

这些东西的效果太过强大,若是直接给雯雯服用,就算不会撑爆了她,也会留下拔苗助长的后遗症。

雯雯一旦靠这些东西证得仙道,将来再想进步,难入登天。

不用这些东西用什么呢周鼎的归元丹

也不用归元丹,周鼎手里作用小的归元丹已经消耗一空,剩下的,都是些高强力的丹药,效果并不比蟠桃差多少。

那怎么办呢

不难办,周鼎打算亲自出手

悟空在玉华县收徒的时候,曾用自己的仙力为三位王子罐体。

三位王子灌体过后,便能抡的动悟空等人的兵器。

要知道,悟空的金箍棒足有一万三千五百斤,能耍的动一万三千五百斤的棒子,可见,三位王子虽未成仙,却不远矣。

周鼎觉得不错,缠着悟空学会了这个法子。

不过,那三个王子接受仙气灌体的时候,是有些修为的,而雯雯仅仅是个练气一层的菜鸟,能不能承受的住呢

为了安全起见,周鼎还是决定,先找个人试试

找谁呢

这件事虽然冒险,却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事,一旦撑的住,所得到的,便是这个世界的顶级力量。

先,这件事不能便宜外人

如此一来,周鼎的选择范围缩小了很多

其次,若想接受仙气灌体,这个人至少也要身强体壮,是以,这个人最好是修炼过的人。如此一来,选择的范围再次缩小。

周鼎思来想去,龙壮、武胜、许怀安三人最终留在了他的脑海中

龙壮是周鼎的铁杆小弟,有好事的时候,周鼎自然不会忘了他,不过,这件事有些风险,还是不要龙壮来试了。

武胜是周鼎初习国术之时候结交的朋友,一直以来,二人相处的不错,周鼎也曾答应过武胜,会设法帮他提升修为。

不过,武胜也算是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朋友来做实验,周鼎有点不好意思。

最后,还剩下一个徐怀安

徐怀安是h市的龙头,周鼎斩杀赖震北后,徐怀安投靠了周鼎。

投效之后,办事颇为得力,周鼎每次交代的事情,他都能圆满完成。

就他吧

在西游世界过了一千过年,周鼎已经没有使用电话的习惯,神识放出,直接锁定徐怀安,传音道:“许家主,来a市一趟”

这个时候的徐怀安正,正坐在一张明朝宰相坐过的太师椅上,听家族子弟汇报工作。

遥想许家一年多的变化,徐怀安颇为感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