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93(2 / 2)

加入书签

至此,明王朝覆灭

当时朱由榔的家眷,基本全被绞死。但长子朱慈爝早在清军攻入广东肇庆时,和怀敃太子,先后遗落民间。这也使得他免遭厄运。

后来为了避嫌,他改姓牛。等局势安定一些,就逃到了缅甸果敢地区。和那里的明朝遗民一起,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名字中带着榔,是不想忘记先祖。

也就是说,牛八一是朱由榔的第八代孙。只是他现在年岁尚小,所以还不知道这个秘密。

再看一脸期待的牛八一,周全满足的笑了。

相比这里看不见的暗争,南洋以北,清国广西。水流急湍的红水河翻过崇山峻岭,流过庆远府境内。在后世,这里被改成河池市。如今河池以西百里,凤凰山脚。绵延十里的清国百姓正守在红水河旁,神色焦急的等着过河。

但河上没有桥梁,只有一根可供滑行的铁索。每次只能允许一到两人过河。可等着过河的有八万多人,所以速度极慢。

这些人中,近两万是苗民起义军,六万多是依附起义军的百姓,有汉、苗、壮、土家等各种族群。在起义军路过时,被大明天堂般的传言鼓动,加入了起义军。

不过他们的境况有些堪忧

因为每个人都穿着破衣烂衫,脸上脏兮兮的,像一群乞丐。且除了成年男子,老人、小孩、妇女,都一副瘦骨嶙峋的模样。看上去,好像随时都能被风吹倒。

好在广西这里不冷,现在也不是寒冬腊月。否则这些人的日子就难过了

其实起义军也不想饿着他们,但这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起义军为了绕开清军的围追堵截,便一路往高山峻岭走。这些野林子里,少有人烟,也没地方筹集粮草。所以起义军只好先管着参军的士兵,紧着依附的百姓。毕竟士兵随时都可能上战场,需要保持体力。

这期间,广西境内的天地会势力、白莲教势力,以及少量义民都帮衬着,接济一二。否则他们这么多人,早就饿死大半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 苗民起义二机会

自乾隆六十年二月,石柳邓和吴八月、吴半生起事以来,就听白莲教教主的吩咐,经凤凰厅,入铜仁府。出湘西,进黔南。又过玉屏、天柱、榕江、荔波等地,进桂北,入庆远。

虽然一路都是崇山峻岭,道路难行。但也减缓了清军的追击,避免了和清军交战。毕竟清军有十余万大军,兵粮将广。那福康安,可是平过甘肃回民之乱、台湾林爽文之乱,打败过尼泊尔廊尔喀王朝的有名武将。和琳虽不及福康安。但也参与过廊尔喀之战,与福康安配合默契。

而起义军的石柳邓等人,在起义之前,不过是一个个种地的庄稼汉。哪里经历过什么战事。每天围着一亩三分地,都没出过远门。这远见,自然比不上福康安他们。

招募的义军,也尽是和他们一样经历的庄稼汉。若不是豪强地主逼得太紧,不给活路,他们也不会加入起义军。很多人,连头猪都没杀过,更别说杀人。也就更别提什么作战经验。

如果把所有义民都算做起义军,也只有八万多人,仍差了清军一两成。

武器装备上,很多义军用的是木头削尖的长矛,或是上山劈柴的砍刀。虽然白莲教教主江夏也送来一批武器,有火枪、有铁戈、有长矛,但清国管得太严,荆楚之地又在内陆,大明能运进来的武器不多。江夏也不可能都给他们。

所以义军得到的武器更少至于穿的,也就能遮体。什么铠甲之类,是别想了。

而清军内部虽然贪腐成风,士兵们的补给也大打折扣。但该有的铠甲、兵器都还不缺。

这两相比较起来,实在差别太大。

因此江夏给出的指令就是,能不与清军接触,就尽量不与清军接触。

当下红水河东南二十里,庆远府东兰州隘洞镇牛洞坡。这是州内第二高峰,海拔1209米,是凤凰山的支脉。

站在这里,方圆百里,一览无余。战时,乃是战场的至高点,享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所以起义军的营帐,就驻扎在这里。

此时坡顶,灰扑扑的营帐矗立在最中间。四周围满了警戒的义军,个个包着脏脏的蓝头巾,精气神儿还不错。

见此,石柳邓也稍稍满意。

但一想到这些时日,福康安、和琳率领大军数次围追堵截,石柳邓又不免心惊肉跳。好在这些险境,都被教主派来的使者一一化解

站在坡地边缘,举起大明产的望远镜,看向红水河边。只见那里的义民正有条不紊的过河。虽进展缓慢,但秩序井然。

说实话,若不是教主特别交代,他是绝不会带这么多义民的。且就算要带,他也只带年轻力壮的男丁,或是少许壮妇。哪像现在,男女老幼,一个不差。

毕竟这些老弱幼童,不仅不会打仗,还消耗口粮。那体力,也比不上常人。带上他们,行程被拖得极慢。可是使者大人说了,所有愿意跟义军走的义民,都必须带上。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弃他们不顾。

对于使者的话,他不敢不听。毕竟使者传达的是教主的意思,他不敢违背。而且一路上,也多亏了使者的指点,否则他们早被清军围歼。更何况,教主也说过,多带乡民,可以增加他们的生机。

所以心里再不愿,他也只得答应下来。

微叹了口气,他就走到牛洞坡的东北角。视线里,南北走向的凤凰山脉,高大险峻。连绵成线的山峰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有上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