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5(2 / 2)

加入书签

“好,既然大家彼此熟悉,想来更能和衷共济,诸位,我们言归正传,我这里有本书稿,林卓以名誉担保,必然能够畅销,且能经久不衰”林卓开口把话题兜到正题,一时间他手边的厚厚一沓纸被场中出版业大佬们牢牢锁定,仿佛镶着金边儿,“然而,林卓此次,有两个特殊要求,一者,此书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风行天下,这也是林卓请各位齐聚一堂的原因,二者此书偏重教化,林卓一人,声势不足,因此,这本书的作者,不能仅仅署林卓一人,还需借重诸位,请动蜀地大儒学者,共襄盛举”

“宗勋虚度四十余年,也算阅人无数,常听人说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可惜,未曾亲眼一见,抱憾不已,今日算是开了眼了,林公子有这等大气魄,大胸襟,大雄心,不贪虚名,实在令人赞叹”乔宗勋闻言之后,又来了一场即兴表演,慢条斯理,唱念做打,无不精致,不仅仅是被吹捧的林卓,其余的出版业大咖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真真是个人才。

客厅里短暂的沉默过后,大家又开始彼此交换眼神,看戏归看戏,生息归生意,这一点这些老油条分得很清楚。

“林公子,既有这许多同业在此,这印刷出版该如何措置”鲁讷是比较务实的,上来就提出了关系大家切身利益的实质问题。

“我意,南北出版分归翰墨坊乔员外和潜雨书坊鲁员外,销售由两位员外分配给在座诸位,应当没有疑义。”事实上大家心里都有谱儿,块头儿最大的两家肯定吃肉,别的人都是他们拉来的,跟着喝汤而已。

“那,关于书籍定价和版权分润,林公子可有成算”乔员外跟着提出又一个利益攸关的问题。

林卓飒然一笑,“诸位莫要多心,这本书,定价由你们商定,我并不插言,版权分润,我也分文不取”闻言,鲁讷和乔宗勋不自觉都坐直了身子,“不过,诸位员外,既然此书要风行天下,定价可要适度才是啊”

“是是是,林公子高风亮节,我等拜服,延请蜀地大儒联署之事,还请林公子放心,我等必定追附骥尾,全力以赴”乔员外可能是太过吃惊,捧哏的水平有所下滑,但是意思还是表达清楚了的。

“如此,大家就合作愉快”林卓笑容满面,“另外,只不知各位员外与方外之人可有交道”

“方外之人可是僧道之流”鲁讷有些惊诧,“林公子风华正茂,找这方外之人作甚”

旁边的清漪也拧起了眉头,一脸的不解。

“鲁员外误会了”林卓赶紧挥手,“这菜根谭一书中,颇多禅学、道家理论,林卓有意与这些高人盘桓一二,也请其中佼佼者列名其中,如此,可有蜀地儒释道三家智慧结晶之效,更有助于此书声势,诸位以为然否”

“原来如此,请林公子放心,虽急切间难以皱得,不过稍加搜检联络,高僧大德或高人道长,都不在话下,我等定助林公子达成心愿,只是,不知是否需要江南和北直隶的文人应和一番”鲁讷跟林卓合作习惯了,虽然林公子路数一向狂野不羁,他还是小心的提出了建议。

“呵呵呵”林卓伸手虚虚点了点鲁讷,笑出声来,“鲁员外深得我心,自然是要的,只不过,这是下一步,下一步”

“哈哈哈”

“哈哈哈”

林卓的书房里笑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天上掉馅饼的喜悦。

敲定了一些细节问题后,林卓亲自送这帮出版业大咖到中庭,“诸位,林卓与诸位的合作还将长长久久,今日之事虽前所未有,也不过是发端而已,还请务必快速进行。”

“林公子放心”员外们行色匆匆,奔着美好的钱途而去。

诸事已毕,林卓回到书房,却见清漪正伏在案头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皱眉苦思,想来林卓这次临时整合南北出版业一事给了这位文化总裁什么灵感。

林卓欣然一笑,别看乔员外和鲁员外各有拿手绝活儿,算是一时俊杰,这眼光和格局嘛,哼,还不如咱们家生理期玩儿凉水的毛丫头呢。

第六十三章 少年轻狂

“北宋时张载老先生有言,士大夫当大其心,阳明先生亦有言,致良知,由此可见,学理之重,在于思维,在于诚心正意”

“非也非也,夫子有言,格物致知,不经外物,何以致良知不见山川,不知魏晋,坐井观天,何以大其心”

林卓走到专门辟给高端士子暂居的菊园的时候,听到的就是这些辩难的声音。

站在月亮门下,头顶着硕大的一个“菊”字,他也怔了一怔,想不到,短短数日之间,自己这批智囊竟然已经发展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议上来了。

“林兄,你这地主之谊可是尽得不行啊”眼尖的郭廓早早发现林卓站在拱门下偷听,当即一口叫破,“整日里要么红袖添香缩在书房,要么就跟各路人马密商,我等差点儿就要化身成那望夫石了,哈哈哈”

“哈哈哈,郭兄,你自去化那望夫石,我等便化作青石板,结成姻缘之桥,助你一臂之力”一个哥们儿跳出来打趣。

“哈哈哈,是极是极”

一时间,大家又欢乐了起来,学理争执抛诸脑后。

林卓为之感染,朗声大笑。

热闹完了,还是得纠缠一下学理大事,诸位高端士子都屏气凝神,想听一下林卓的高见。

“诸位,心学重内在,强意识,可名之曰我思故我在,心学又重实践,主张躬行亲历,为善去恶,提升境界,亦可称之为我在故我思,二者合璧,则为格外物致良知,引良知化外物,两者相互作用,生生不息,外物因良知而完善,良知因外物而深邃,并无孰强孰弱之分,亦无谁先谁后之别,林卓一隅浅见,愿与诸位共同探讨。”

林卓当头一席话,把王阳明的心学跟改良后的唯物主义相结合,脉络清清爽爽,内涵偏又深刻广博,让十几个青衿士子陷入深思。

“听林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然其中关窍甚多,郭廓还须仔细体味,再与林兄切磋”郭廓沉思良久,朝林卓躬身行礼,求学若渴的姿态很端正,更难得的是,他并不盲从,虽然钦佩林卓,思维却始终独立。

“郭兄过奖了,郭兄表里洞达,正该多多提点质疑,以期查漏补缺,不使林卓在浣花溪贻笑大方。”林卓敬重此人,并不倨傲。

“林兄,我辈读书人,寒窗苦读,乃有满腹才学,经学典籍名教传承而来,何曾借助外物这格外物致良知,于工匠百业或许有其道理,于我等似乎并非一致,作何解释”来自保宁府的黎黍思来想去,发现读书人不在五行中,十分费解。

“黎兄想差了,此中另有致知真意,且听我道来”林卓不惊反喜,看来这批人人才大大的有,“熟读经卷,所知者文字也,师执长辈教诲,所记忆者,教条也,未经其事,未动其心,所知者,所记忆者,不过脑中印记,未得其中真味,并非良知,唯有亲身经历,亲手施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才是良知,其中三味,不假外物,断断难得,黎兄以为然否”林卓循循善诱,面色始终亲和,看到这些人,就如同看到了种子,令人迷之亲切啊。

“林兄,我有一疑问,还望为我解惑”一个又一个如饥似渴的年轻士子纷纷向林卓请教,他们的满面沉凝与惶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