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0(1 / 2)

加入书签

如杨介石、杨升庵父子两位先生,近的如家师肖甫先生,都是才为世出,冠领一时,林卓心向往之。蒙蜀中文脉推许,林卓唯夙夜砥砺,潜心克己,不敢妄自尊大。”林卓赶紧逊谢,蜀中百年内第一人,这个名头砸下来,那可是把自己老师都盖过去了,无论从谦卑的角度还是尊师重道的角度,林卓都得表现得诚惶诚恐才行。

“你有谦恭敬畏之心,已然足够,经营底蕴,乃是当务之急,名望之事,由得他人,不须刻意,也不用回避”杜光庭点着头,很自然的伸出手让林卓搀扶着,“你这青城大会,就很不错,待会儿你可将蜀中各地的士林名望邀集在此,我也将各个宫观的头面人物一并请来,一来双方见见面,二来,也方便你,做个安排”

杜光庭说着,眼睛转向林卓,露出些探究询问的意味儿。

“多谢道长提携,此次青城大会,林卓已有章程,待与诸位士绅商榷之后,再行定案”顿了顿,林卓又补上了几句,“道家乃我本土宗教,为此次盛会贡献颇多,林卓素来自困于眼界狭隘,若是有缘聆听道家诸位前辈的教诲,必能获益匪浅”

杜光庭眉梢一挑,抚须颔首,笑意盎然,旁边早有小道士奉上香茗。

“来,青城山虽然不大,但要通达往返,也颇耗时间,且先稍坐饮茶”

林卓躬身从命,礼让之后,举杯微微一抿,颇感回味悠长,不由出声赞美,“青城山水清幽,茶也别具一格,嫩叶虽只薄如蝉翼,于沸水中却仍舒展直立,不浑不酽,清香隽永,颇有苏醒人魂之效”

杜光庭仅微笑回应,显见对这种夸赞已习以为常,“蜀中名山秀水,多不可胜数,你却独独对青城山青眼相加,可是另有深意”

林卓放下茶杯,略一沉吟,迂回相应,“林卓以为,学子之患有二,一者满腹诗书,口出成章,却无一字内于本心,无一理外于先贤,无所思,亦无所得,二者惑于外物,迷于他人,一日三变,有所思,仍无所得,此行青城山古刹,沐此地千年一贯之风,或可令学子有所颖悟,稍加改良”

杜光庭蹙眉静听,林卓说的抽象,很是有点儿微言大义的风范,八十几岁的老人解读起来,颇感吃力。

林卓静静品茗,不再细说。

片刻后,杜光庭目视林卓,很是赞叹,“素闻你博学善思,周身哲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择地之事,老夫略知你心意”杜光庭话锋一转,跳出了林卓打得哑谜,“然而,依老夫之见,你远道来此,除却青城山教导之用,也可见你本心之取舍,宋王安石所言,古之立大事者,须超世之才与坚韧不拔之志,你可谓两者兼具矣”

“道长谬赞,林卓年少,虽略通世事,仍时有谜团,还望道长多多指点”林卓谦虚本色不改,套了套近乎。

“哈哈哈”杜光庭很是开怀,“若不是你家师傅下手得早,说不得,老夫要抢你做个关门弟子,如今没有师徒之缘,便与小友做个忘年交也罢”

“呵呵呵”林卓陪着笑两声,“既如此,晚辈就冒昧了”

“笃笃笃”的敲门声响起。

“进来”杜光庭朗声应答。

“师尊,山中各家宫观的观主管事已经到齐,林公子的人手也已经把各地名望贤达和士子领袖聚齐,大家正在三清殿恭候”陈清觉轻手轻脚进门汇报。

“好,林小友,请”杜光庭颤巍巍起身相请,林卓赶紧搀扶住,两人一同往天师洞的主殿三清殿而去。

进得殿门,林卓的虎躯又震了一震,偌大个三清殿,竟然挤得满满当当。

耿二叔和金凫陪同的都是些老家伙,儒释道三家的都有,估计商道的也有,这伙人大概有个百余人,汪秉宜他们招呼的都是些年轻士子,个个朝气蓬勃,兴高采烈,有的激动些的还围着这几个知名人物攀谈寒暄,这伙人就多了,没个三四百人下不来,人头黑压压的,有的都被挤到门外去了。

隔着一条上香的通道,对面是本地的地主,虽然表面上绷着道家的禁欲脸,整体情绪看出来还是有些犯愁的,估计没想到场子铺得那么大。

林卓和杜光庭先是各自朝着对方的人马打招呼,表达敬意,然后杜光庭代表青城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对蜀中学界人士的集体造访表示热烈欢迎,强烈支持林卓为蜀中学子的集体交流搭建平台,还对学界人士住宿餐饮方面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

剩下的时间就属于林卓了。

哪晓得,他刚站起身来,还没有张嘴。

“咣咣”两声,两个口吐白沫的官兵,就扑将进来。

“林公子,林公子,急信”说完,两人就晕倒在地,他们手中的信也掉在地上,场面一时间凝固了。

陈哲赶紧把信捡起来,递给林卓,又命令护卫把这两个官兵带下去好生照料。

林卓拆开信粗粗浏览,双眼顿时翻红,鼻子中狂喘粗气,猛地掷书于地,怒声道,“虎毒尚不食子,钟毓,自作孽,不可活”

一言既出,寒气灌顶,群山为之凛凛。

满堂的士绅贤达,脑袋里都飘起一个巨大的问号,钟毓到底做了什么,让林卓如此怒不可遏

第八十三章 而今乐事

钟毓到底做了什么呢

因为布政使司刑狱参议的强烈要求,还有一些其他若有若无的推动,高志泰决定将抓获的三名刺客移送给布政使司监牢,他给出的理由虽然是按照管辖权限和流程,这三名刺客理应由布政使司审讯后上报巡抚衙门。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高志泰是对来自朝廷,确切说是来自高拱的压力妥协了。

刺客交给布政使司审讯,操刀的还是钟毓的亲信周参议,只有可能把已经招供出幕后主使是钟毓的刺客,审的翻供不承认,或者干脆直接审死,绝无其他可能。

高志泰的这个决定,遭到了为数众多的非议和诟病,按察使宋鸿烈和左参政郑振声反对最为激烈,扬言刺客要是出了差池,必将弹劾高志泰玩忽职守。

巡抚大人决心已定,移交刺客的事情就必须执行,布政使司衙门非常积极主动,天才微微亮,周参议派遣的一大队近百人的捕快就已经在巡抚衙门监牢外等候了,带队的还是周参议的小舅子,叫俞亮,说是为了提早转移,避免经过闹市区的时候惊扰市民。

巡抚衙门的监牢并不在纱帽街,而是另设在城北驷马桥,布政使司衙门的监牢与衙门同在一处,就在督院街,押运囚车,从巡抚衙门监牢到布政使司衙门监牢,必须要经过一段儿城外的绕城官道,还有一段儿城内的闹市区。

然而,谁都没想到,任布政使司衙门千般主动,万般小心,这段押运行程还是出了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问题不出在闹市区,而是出在官道上。

俞亮骑着马,当先带队,近百号捕快押运着三两囚车,跟在身后,一路浩浩荡荡,路上仅有的几个行人见了这副阵仗要么就撒丫子跑路,要么就腿软跪在路边哆嗦,可以说是威风凛凛。

“弟兄们,过了前面那个林地,后面就是一马平川了,都给我打起精神了,这趟差事办好了,周大人重重有赏”一路顺遂,俞亮心里反倒很不踏实,看着那片不大的林地,心里有点儿打怵。

“好嘞,俞捕头,您放心好了,这里离城门不到五里地,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在这里劫囚车,除非脑子进水了”有个油嘴滑舌的捕快扯着嗓子说笑,欢实得很。

“去,少给老子扯淡”俞亮举起鞭子,虚虚给了他一下,不过这一插科打诨,倒也把他的那一丝不安也给打没了。

一行人车马,按部就班的行走,眼看就要走过林子了,还是嘛事没有,俞亮张大嘴深吸了口气。

“唔”这一口气就吸出了问题,一支袖箭准确地从他张开的嘴巴刺进去,再从后脑贯穿而出,带出一篷鲜血,俞亮骨碌碌从马上跌落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