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74(2 / 2)

加入书签

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

他不知道公孙轩辕与姜榆罔争斗时,对于迟迟不曾现身干预的他是何看法,又暗中布下了怎样的后手,他只知道再过不久,人皇与炎帝必然陨落其一,到那时,他这个坐山观虎斗的人非但会收获惊人的利益,还会得到一个逐鹿天下的千载良机。

可有得也必有失。

他得到的会很多,失去的却也不会少,至少在那之后,能够与他比肩论道的存在就又少了一位。

他失去的不只是一个敌人,更是一个道友

无敌的寂寞令人向往不假,却也令人痛苦寂寞。

可不管事后要承受怎样的痛苦与寂寞,自他发兵铲除九夷,自号九黎,承天地之气运以成君王的那一刻起,将蚩尤旗插满天下,尝一尝举世无敌的滋味,便是他必定要放手去做的事情。

如果非要为这样的远大目标加上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一定会是唯一。

只因他是黎贪

只因他是蚩尤

黎文不清楚突然摘下斗笠是黎贪的刻意为之还是不经意为之,他却能够笃定此时此刻站在他身前的这个男子一旦君临天下,必然会创造出万古难得一见的盛世

属于九黎属于蚩尤的盛世还未来,黎文却似乎已经看到了盛世的虚影,令他神往,令他疯狂

“真的很期待盛世来临的那一天啊”

一个在说黑暗,一个在谈盛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可无论是黎贪还是黎文,心中都清楚对方所言指代何意。

即便半晌之后,黎文眼中的神往之色渐渐消退,变作疑惑之色,黎贪也未感觉意外,因为他知晓黎文所疑的是另外一件事。

“有什么想问的便问吧。你我之间,不只是君臣,还是兄弟,人前你可以讲究虚礼,人后就无需如此了。”

黎贪转身,背对日光,负手而立,言语中虽是让黎文放松释然,但自他身上不时流露出的天然威压却始终带着几分君王气魄,令得黎文不敢怠慢。

“大兄根据密探回报,人皇公孙轩辕与炎帝姜榆罔已在阪泉之野展开决战,眼下正是我们大举用兵,一统中原的好时机,大兄向来目光深远,机智过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却为何独独只派三千铁骑当开路先锋,且不让魔灵级以上的强者率领”

踌躇片刻,黎文终是开口问道。

闻言,黎贪立时笑道:“很简单,因为这三千铁骑只是我手中的一枚问路的小棋子,或许,也是弃子。”

“弃子我九黎虽有魔族之称,但历来是以情义对待同族宗亲战场袍泽,大兄虽具九五之数,乃九黎之君,又岂能做此绝情弃义之事”

黎贪没有动怒,而是再度转身,自涿鹿之巅观天下之远。

“有情有义是英雄,无情无义乃枭雄,若我不得不做出一次选择的话,我自当做枭雄”

黎文心中巨震,本欲再言,却是强行止住,化作一声长叹。

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君王,不再是大哥了啊

第三百五十一章 枭雄的时代,不需要英雄

这世间最令人敬仰的人物是英雄,令人艳羡却也唾骂的人物是枭雄。

前者往往流芳百世,后者往往褒贬不一。

所以如果仅以后世人的看法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做英雄无疑要更为划算,可若是结合现实,那么英雄大多都免不了一个悲剧下场,而这个悲剧,恰恰就是芸芸众生害怕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死亡。

英雄因何死

因百姓。

因情义。

因责任。

因不公。

因太多。

普通人与英雄的差别便在于前者是种一因得一果,而后者则是种万因得一果。

不管他们的身份如何,实力如何,性格如何,只要他们下定了决心去做英雄,那么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采用怎样的方式,最后的结局都无外乎两种,且都与“死”有关。

一种是人死灯灭。

另一种是生不如死。

曾有人笑称英雄之道乃是取死之道,固然悲壮,却也愚昧。

面对着这般毫不客气的批评言论,有许多人先后给予反驳,至于反驳的依据,自是取死之道背后的故事与含义。

并非他们不想用直接的结局来证明这种言论的偏激,而是纵观历史长河,的确没有几个英雄人物最后是落得好下场的。

反倒是那些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枭雄,个个混得风生水起,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

运气稍差的枭雄,当了几年土皇帝,便在不知不觉中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要么自刎要么,亦或者死于乱军丛中,而运气好的,便是暗中积累气运,一朝由蛇化龙,扫去自身污点不说,还成功封了个正统。

死去元知万事空,所以不管身后千秋万世对他们的评价如何,是褒是贬,全都无关痛痒,因为他们在世时便享尽了荣华富贵,坐拥江山美人,即便身死,多半也是无憾而去,不枉此生。

那英雄呢

英雄得到了什么

除却身后百年千年的一些言辞褒奖,他们还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