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48(1 / 2)

加入书签

办法。”

“我们应该再次与炎帝结盟。”

众人听到黄帝这些话后都不禁盘算着这个计策的可行性,但毫无疑问,与炎帝结盟才是最好的选择。

姬昌意走前一步,抱拳道:“首领父,现在炎帝与我们是死对头,双方关系紧张,恐怕结盟之事难以办到”

“我知道,但如今只有与炎帝结盟,我们有熊国才能扭转劣势,而且炎帝姜榆罔的医术和农耕技术十分先进,得到他们的帮助,我们有熊国必定强大,但如今面临种种形势,要是我们强夺神农氏族,我们定必损兵折将,这恐怕弊大于利,唯有炎帝真心归顺,我们才能反败为胜。”

“首领父,劝说炎帝结盟之事就交由孩儿去办吧”姬昌意连道。

“好”黄帝大喜,“好孩儿,就让你去试试”

姬昌意领命退了出去,黄帝等人在军营这里等待着。

一小时后。

姬昌意却一脸土灰地跑了回来。

他低着头,羞愧道:“首领父,孩儿愧对首领父的寄望,我已尽力劝解,但因为炎帝之前击败我们多次,此刻他心骄气傲,他完全不把我们有熊国放在眼内啊”

黄帝沉思片刻,便摇了摇头:“罢了,罢了。这事不能怪你。”

但旁边一名老者却开口问:“敢问昌意公子,炎帝可有话说啊”

这名老者是有熊国的君侯嬴姓,伯益。自从隶首离开有熊国后,他就顶替其上任有熊国君候一职,君候是先秦时期丞相的别称。

伯益是一位智者,他还充当着黄帝几位公子的老师。所以,黄帝的几位公子都称其为君候父,可见伯益在有熊国的地位之高。

“回君候父,当时炎帝嚣张之极,他说我们有熊国无能,不守信用,还说,要想与他结盟,就先把他抓住再说。”姬昌意连道。

伯益沉思片刻,便笑道:“首领你还记得你三年前,你让臣去办的事情吗臣有一妙策。”

次日,黄帝便按照伯益的提议,命令1000大军在坂泉峡谷前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星战法。

黄帝上前道:“榆罔兄,我们来赌一局如何要是你能破我星斗七星阵,我们有熊国便归顺于你。”

姜榆罔却不吃他一套:“你是想耍弄把戏把我骗出去吧休想你有本事的,就过来抓我呀”

“我这个阵法天下无敌,我也不伤你一兵一士,你是怕了吧我回去跟天下部落说,就说你堂堂炎帝也不敢破我星斗战阵。”黄帝挑衅道。

有人在家门口挑衅,这下子炎帝就不能忍了。

炎帝乃令陆吾率2000兵士出门破阵。

不过,这个星斗阵法也不知道黄帝是从哪里偷学回来的,这个星斗战阵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只见旗子漫天飞舞,这让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缭乱,陆吾、玄冥用尽了办法,他们面对这星斗战阵还是无计可施、一败涂地。

于是,炎帝便躲在营中不再迎战,黄帝多次上前挑衅,但炎帝就是不出来破阵。

黄帝也没有命人把星斗战阵撤了,星斗战阵还在坂泉峡谷前不停地运作着,黄帝让将士们逐一前去挑战这个星斗战阵,战士们一边破阵一边玩乐,场面十分欢快。

破阵之事十分精彩,本来在这个时代就没什么娱乐项目的了,眼下有破阵之戏可看,峡谷中的神农族士兵慢慢被这破阵表演吸引住了,他们一到破阵表演时间,就围在峡谷的寨墙上观看破阵,一个个连声喝彩,乐在其中。

一连3日的破阵表演,让峡谷中的神农士兵彻底松懈下来。

这个时候,从峡谷一处的地面却忽然冒出200名有熊国的士兵,他们以迅雷之势硬是把在帅营里睡觉的炎帝强行掳走了,那些还在观看破阵表演的士兵还沉浸在星斗阵的精彩表演当中。

原来,黄帝在3年前就命令伯益挖掘一条通往坂泉谷的地道,这次伯益献出良策,先是用星斗阵法在峡谷前迷糊神农族人,等到神农族人松懈之时,又命200名战士偷偷从这条地道突袭到他们的后方,把帅营中的炎帝姜榆罔强行掳走。

姜榆罔被人抓到了黄帝的帅营里。

黄帝便命人把姜榆罔松绑,并以礼相待,又命人取来美酒肉食款待姜榆罔,却不提结盟之事,尽是诉说起天下局势和神农氏族所面临的困境。

黄帝表示他们有熊国愿意无条件帮助神农氏族,并帮助神农氏族重夺关中之地,这下可把姜榆罔感动得涕泗横流。

炎帝姜榆罔终于释然了,他同意了黄帝提出的结盟请求。

就是这样,经过兜兜转转,历史最终还是重新回到了正轨,炎黄双方最终还是结成了炎黄联盟,因为九黎部落势头凶猛,他们第一个目标就是去对抗蚩尤的九黎部落。

第四百四十九章 涿鹿之战三之智者“少典”

洛阳。

帅营内。

“殿下,侦察员送来战报,炎帝和黄帝结盟了,现在他们结成了炎黄部落。”英招快步走进来汇报着。

“什么”华夏一怔,他们怎么还会结盟的呢自己明明已经改变历史分裂了他们,咋他们又忽然结盟的呢而且还是炎黄部落,看样子他们这次并非一般的结盟啊,难道历史有必然性自己改变不了

坂泉之战

结果是炎黄统一,齐抗蚩尤

华夏思索着

接着,他又命人取来一面地图,他在地图上标上各方势力的分布。

他忽然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史书上说,坂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两个华夏集团内部氏族的斗争,自己当初改名叫华夏,并且收复了他们,这很符合史书上说的一切,这一切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一样,史书上说最后黄帝统一天下,但不称炎黄族、炎族、黄族,却称华夏族、华族、夏族,这给世人留下不解之谜,难道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吗

炎帝、黄帝、华夏、蚩尤,按照这个趋势,唯有华夏能传承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