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6(1 / 2)

加入书签

现在确是越来越满意才是这个侍讲,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了!

另一边,谢玲珑在听到了儿子的种种描述之后,也松了口气,觉得自己真是没有看错蔡思瑾!她并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不识大体的人,绝不会认为侍讲就应该把两个时辰都花在自己家儿子身上,把其他三个侍读踩到泥里,反而对九皇子说道:“浩诚,你要学你师傅蔡侍讲,一定要真诚待人,公平公正,绝不偏私,这样才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若是九皇子浩诚能学到蔡思瑾这样的品格,以这样的方式为人处世,她难道还担心大业不成吗?相比而言,那些诗词经义都只是小道了,听得多些听得少些真的无关大局。

其他三户被抽中了做伴读的人家也是揪心了十天,生怕自家的宝贝蛋到了皇宫之中被磋磨,待得听了他们的讲述之后,在对其他侍讲咬牙切齿的同时,忍不住就对蔡思瑾这个与众不同的侍讲感激起来,能有这样一个侍讲,是自家儿子之福啊!

于是,平日里这三家与蔡思瑾家的走动也频繁了起来,待到三月十六日蔡思瑾喜得次子的时候,他们都送了重礼给蔡家。

蔡思瑾现在可算是春风得意了,他喜滋滋地二儿子取了前世的小名“狗蛋”,让妻子周水静说道了好久也不愿意改,只说这样的贱名好养活孩子。

前世里,周水静生二胎前的时候,自己因着听闻自家妹妹桐儿被张家小妾压了一头,那个妾偷偷倒了避子汤怀了孩子,还被张冯氏藏了起来,硬生生养出了一个庶长子,把桐儿气病了。那个时候自己极不理智,气不过孤身一人跑去张家理论,没得了好,还险些被打一顿,结果倒是让留在家中的妻子周水静急得动了气,使得自己次子早产了几天。

因着这番缘故,自家次子身子一直没有长子健壮,自己和周水静和给他娶这个贱名也是为了养好身体。今世里虽然没有了那一遭祸事,可是蔡思瑾也不想改了二儿子的小名。他认为前世里自己次子虽然经历了这一番波折,日后命还算挺好,不愿意改了名字折了他的福气。

当然,二儿子的大名还是好好取过的,唤作“蔡颖彦”。

第104章 深入改革

对于子嗣一事上, 蔡思瑾和李永富两人都是已经育有两个孩儿,一个得了两个儿子, 一个得了一女一子, 都是心满意足,只是张思晨那边就有些不尽人意了。

或者说是张思晨的母亲张冯氏觉得不如意,其实张思晨自己是不怎么着急的,毕竟他现在只有25岁, 有了一个女儿,而且还大权在握, 坐稳了从三品的江南省布政使, 正是一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好时候, 根本对这些事情不甚在意。

张思晨现在手握重拳,还在整个大晏朝最为核心的江南省, 全力推行着他的师傅谢正卿的改革。现在, 改革已经渡过了初期那种剑拔弩张的阶段,他已经基本上把江南省的官场都理顺了,做事情越发的顺手, 身边也不乏别人送来的各式各样的美人, 只觉得春风得意。

他的妻子缪姝彤自然是被这左一个有一个妖妖娆娆的美女气得牙根痒,可是谁让她头一胎只生了个女儿呢!有时候缪姝彤甚至有些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出一种嫌弃的感情来——若是这一胎直接生出个大胖儿子,婆婆就不会明着暗着出言讽刺自己了。她也没有底气阻止张思晨接受美女或者是纳妾, 毕竟她还没能给张家传宗接代么!

她不知道的是, 她这一世虽然会偶尔听到婆婆说一些带刺的话, 但是比起前一世里生了女儿的蔡雨桐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上一世里蔡雨桐生了女儿之后, 张冯氏那是按着一天三顿的骂,让蔡雨桐月子都坐不好,哭坏了眼睛,蔡家人也都被气得够呛。现下张冯氏在有外人、有儿子在场的时候还是很给缪姝彤面子的,只是偶尔忍不住指桑骂槐一下,已经算是很收敛了好吗?

不过缪姝彤与蔡雨桐不一样,当时蔡雨桐心思全在张思晨身上,因着自己生了女儿被婆婆、丈夫逼迫着纳妾伤心毁了身子,郁郁寡欢。但是缪姝彤不一样,她对于丈夫纳妾收通房什么的一点儿都不反对,还主动帮忙,所以这些事情完全伤不了她。只不过她还是延续了她一贯的作风,都给那些女人灌药了事。张思晨玩归玩,别搞出孩子来妨碍了自己的地位就好了,她并不介意。

她知道这些女人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威胁,对张思晨也就只是一个玩意儿而已,等待日后她自是不会让这些给她堵过心的女人有什么好下场的。

得了儿子的蔡思瑾脸上的笑容更甚了,在教导四个孩子的时候也更加的和蔼、风趣,惹得孩子们更加喜欢他了,还对他家的毛豆和狗蛋都很感兴趣。

皇上和谢正卿却无暇顾及这些小事,他们二人经过一轮密谈,决定要加深改革了。

谢正卿在密谈之中提出:“皇上,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布局,现在已经能做到摸清了整个大晏朝的土地、人口数量,同时将土地全部重新丈量,地契全部重新签订,又通过雷霆手段,使得世家豪强不敢隐匿土地、人口,使得底层百姓摆脱了人头税的束缚,可以过上勉强保持温饱的生活,是时候开始下一轮改革了。

我们应该对世家、地主、豪强们等等拥有大片土地的人征税,从他们手中攫取财富,一改之前藏富于他们之中的做法,而是使得大晏朝国富。”

皇上点了点头,拔世家的毛也是他的初衷。做皇帝的自然需要在全国都征税,否则怎么供养军队?怎么抵御外敌?怎么赈灾救灾?怎么赏赐功臣?但是收税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决不能指使民怨沸腾,丧失了民心,否则他这个皇位也坐不稳了。

因此,怎样合理的收税——“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就是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艺术了。

之前那几十年里,因为前朝皇室的攫取,使得天下大乱、民生凋敝,所以大晏朝立国之初,税赋是相当低的。在那低税赋的几十年里,整个大晏朝得到了休养生息,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恢复起来了,他自然也起了要多收税的心思。

但是之前沈相在位的时候,代表着大世家的利益,自然是阻止他这个皇帝向大世家征收重税的,一直不愿意改革,一直不愿意征税。在他狠心拔出沈相这颗钉子之后,谢正卿的种种改革设想与他“增加税赋”的想法一拍即合,所以他们两个人才能君臣相得。

现如今,铺垫已经做好了,是时候进入改革是实质阶段了。一切都是按照他们君臣二人实现设定的计划一步步进行的,但是每走一步,他们二人都还是非常谨慎。因为事关税赋,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就是亡国之祸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