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8(2 / 2)

加入书签

十载躬读寒窗苦,圣人之道,悦尽还回味,学成文章何所去圣明正登黄金台。

众人一听这明显是一首拍马屁的好诗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啊。仔细一看写诗的正是某御史家的公子,此子受人吹捧多年,自觉已是才高八斗,难怪敢说出悦尽圣人文章的话来。

经管狗屁不是,但是众人还是继续吹捧之,把那家伙吹捧的飘飘欲仙。马上觉得自己是杜甫在世,李白重生一般,豪饮一杯,就要斗酒诗百篇,只是搜肠刮肚的那些文采,刚刚已然用完。

大家相继交上自己的作品,经过诵读,一篇篇的送到米芾处,米芾这边多是沐休的官员,大家相互讨论着这是谁家公子,那是哪家的魁首。好不热闹。

最终一曲临江仙词被送上被评为今日最好。米芾拿来仔细读到:“菊黄花飞不能寻,怎堪北风摧残,疏疏一枝五更寒,爱她高洁品,惆怅也相关。最是落花泥土里,枯枝败叶雪满山,待到明岁春风过,旧根又添绿,又见花满山。”

米芾一边读一边点头道:“恩,不错,细细雕琢,当为传唱之作。”

大家听罢也是点头不已,纷纷议论起这首词的好,米芾把纸放下,童子立刻拿铜壶倒水,米芾开始洗手,侧脸一看,这开封府的确没有一同聊天,而是在那发呆,不由好奇道:“张大人,怎么你觉得此词不好”

张知府说道:“也不是,只是想起前几日在西城听得一首临江仙,偶有所感。”

原来知府听了西游也非常喜爱,但又不好每日都去,就遣人去听,回来好跟他说,那人也是勤谨,把台上的新鲜玩意都一一记下,回来讲给他。

米芾一听笑道:“哦有好词快读来听听。”

当下,张知府就把在张三戏台听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颂给大家听,大家听罢不由被两个老人坐在渔船上笑谈古今英雄的豪迈所折服。

米芾大喜道:“好,好,好,好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为此句当浮一大杯。”

那边公主和赵佶听到此词也不禁被坐着的才华和豁达所感,赵佶不禁好奇道:“哦,能做此词着,我定要一见,张知府,来来来,快告诉我是何人所做,我叫去拜访此等大贤。”

张知府看看公主说道:“哦,此词是北城的张三公子为他写的一部小说三国演义配的词,应当是他所写。”

赵佶兴奋道:“哦你可识得此人”

张知府说道:“刚刚我看他就在此间,只是不知因为何事,退走了。”说罢,张知府指了指张三的桌子说道。

赵佶失望道:“哎呀,如此大才无缘得见,改日不如张知府于我同往寻此大才。”

张知府点头称是,赵佶见开封府已然答应,就不再纠缠,那边米芾听罢也是暗道可惜,接着赵佶亲自为米芾磨墨,米芾开始撰写西山会。

公主听到张知府提起张三,就已经知道是谁,只是刚刚公主沉浸在两只大雁死亡的悲伤中,一时无法自拔,看见张三在那哭哭啼啼的觉得不是男儿所为,所以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当公主殿下听过那一曲临江仙之后,立刻被张三的才华折服,现在在回头去看,发现张三如此伤心,可能事出有因吧。

当张知府指着张三的桌子时,公主眼神一瞥,看到那桌子上还有未带走的纸,公主记得张三临走之前似乎是在写什么。出于好奇,公主示意身边的侍女把桌子上的纸拿过来。

那侍女转身去拿纸,此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米芾的书法上这边已经空下来了,侍女走过来去拿张三写的东西,只是这里有一个五十多岁老头正在翻看,还不时点头,那侍女跟他行了一礼,就要去拿。

那老头一看立刻说道:“哎,哎,你干嘛先到先得,我先看到的。”

那侍女害羞的说道:“这位大人,小女子有礼了,这个是我家公主要看,还请大人割爱。”

那老头听了可惜道:“哎呀,那算了,你拿走吧,小姑娘你家公主要是不要你还送回来还给我啊。我就在这等你,你去吧。”

那侍女害羞的行了一礼,拿着两张纸走了,那老头由自嘀咕着,“这么好的词怕是有去无回了,好一个临江仙想我闻焕章在东京蹉跎日月,可曾都付人家的笑谈中。张三,好个张三。待我去会会。”说着摇头走开了。

那侍女拿着两张纸过来递给公主,公主结果正好先看到那首咏菊,读到除却陶家到我家时,顿时觉得张三怎么老想当个隐士,不过这诗写的也算应题应景,比那些趋炎附势的诗词强多了。

公主放下那首诗,在看这首,摸鱼儿,雁丘词,看到下边的小记眼睛一亮,连忙去看正文,细细的品读:“问世间情为何物”公主读着读着感觉自己的心都被刺了一下,读着读着想起那对大雁,忍不住眼泪流了出来,那侍女一看公主看什么竟然看的哭了,她知道公主平素和蔼,就忍不住把头凑过来,也去看,看着看着也是被词中的真情所打动。

公主擦擦眼泪,再去看那些所谓才子,突然感觉就像看到那些世间最丑恶的东西般,充满厌恶感。公主小心的把这首词叠好放在衣袖中,再也难以面对这些嘴脸,跟端王的侍卫交代一声,说自己身体不适,让他代自己主持,然后就走了。

公主回府又重新打开那首雁丘词仔细的品读,越读越觉得其中的情真意切,公主忍不住问身边的侍女说道:“翠竹,你说做这首词的张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七十八章 租房养小三

张三一路上昏昏沉沉的,勉强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回到屋里倒在床上就睡,杨泰跟李四,吴德才等人说起张三在西山会上的失态,作雁丘词的事情,虽然后边的句子记得不清楚,但是前面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还是记得很清楚的。大家听了也是唏嘘感动不已。

杨大嫂说道:“要不我这两天我去劝劝双儿妹妹。”杨泰和李四犹豫着,既怕算命的说的是真的,又看到张三如此伤心,一时不知道怎么决定。

第二天,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张三揉揉还有些痛的头,出来一看猴子和吴德才正坐在院子里的石碑上,玩着草棍,两人一看张三醒过来,立刻上前想说话。

张三摆摆手说道:“等我洗把脸再说。”

洗漱完毕,吴德才端上来一碗汤,张三奇怪的看着他,吴德才嘿嘿笑着说:“这是杨大嫂走的时候给你留的醒酒汤。”

张三也觉得渴了,就端起来一饮而尽。喝完之后确实舒服了很多,张三放下碗看到看到猴子和吴德才看着自己,才想起昨天让他们打听沈记江南绸缎庄的消息。

张三看着他们说道:“说说昨天打听到的消息。”

接着通过猴子和吴德才断断续续的讲述,张三大概推测到的消息有,这个沈老板本来是杭州人,有一个亲戚在京城做官,所以就举家来东京做生意,后来有钱了,就在五丈河那边修建了那个庄子。

后来那个叫驱虎将庞顺的要租他的码头,他见有利可图就答应了,因为庞顺炼焦没少摩擦,只是后来他亲戚突然外调,之后庞顺更是变本加厉的把那边搞得乌烟瘴气,失去了靠山他也就不在那边纠缠了。

还有就是那亲戚是他老婆的娘家人,所以老婆在家比较强势,这老沈又不是个安分的主,听说和白虎桥下的一个暗娼勾搭导致对方怀孕,最近正想把她娶回家,只是每次回家试探要纳一房小妾,就被关在店里睡。

加上些什么他家的绸缎根本就不是从江南买来,不过是京城的绣娘按江南的织法织成,等等一些其他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