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9(1 / 2)
牛先生也开了个玩笑:“来过瘾啊,我可好久没过瘾了。”
何向东的脑子转的比常人快太多了,他当时就接着下茬道:“没事,您等会就别回家了,我给您安排一下,我让我们张先生洗干净等你哈。”
“噫”全场观众都快嫌弃死了。
牛先生也在大笑,看的出来他是非常高兴的。
何向东又跟人家闲谈了几句,便把人家送走了,何向东还在台上,他道:“下面让咱们李艺振李老先生给咱们唱一段北京小曲,大家掌声欢迎一下。”
“好”观众非常给面子,掌声和叫好声都非常热烈。
李艺振缓步走了出来,何向东让人从后面那了个椅子出来,他接过三弦,亲自给李艺振配弦。
北京小曲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后面配一个弦师,前面演员手上拿着两块板用来击板控节奏,然后嘴里唱曲。
李艺振也是老艺人了,虽然脾气古怪了一点,但是艺术水平还是非常到位的,唱出来的曲子韵味十足。
唱的也是北京小曲里面的经典曲目,探清水河,何向东自己在向文社里也经常唱,但是每个人唱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味道。
在很多观众看来,何向东唱的比李艺振要好,甚至于说何向东唱的传统曲艺比任何艺人都要好。
这并不是说何向东真的就天下无敌了,而是说何向东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改动,他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了,也打进了观众的心里,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吧。
李艺振唱完一曲,苏晓生唱了一段白派京韵大鼓灞桥挑袍,田佳妮也唱了骆派经典剑阁闻铃。
对田佳妮,观众们就给面子多了,叫好声震天响,毕竟有何向东的面子在这儿呢,再说他们也没想到田佳妮居然也能唱的这么好。
高笑相声团的人也大呼过瘾,他们总算是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了,也见识到了传统艺人的风采。
台湾跟来的美女记者陈妍忠实且兴奋地记录下这一切,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把这些采访带回去,一定会引起台湾的轰动的。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
在向文社说完相声之后,高笑相声团的文化访问之旅也到了尾声了,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还是跟何向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还邀请何向东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他们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另外也想何向东跟他们一起说相声。
何向东自然也应承下来了,说是有机会一定会去的。高笑相声团返回的那天,何向东还去机场送了他们。
正如陈妍预料的那样,在大陆的相声访问,尤其是在向文社的演出被报道出来之后,的确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引起了多加纸媒的转载报道,还有多家电视台联系他们,想要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
台湾人民都很惊叹于大陆的传统曲艺魅力,尤其是何向东和牛先生一起表演的百鸟争鸣,更是被台湾媒体誉为神技。
而何向东的相声包袱竟然在台湾也很响,也有很多人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于是乎,何向东的盗版盘在台上开始畅销起来了,受此影响,好多台湾艺人甚至于大明星都喜欢上了何向东的相声。
何向东也算是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了。
北京这边也渐渐回归了平静,向文社一切如常,总部和分社的生意都很好,今年的商演也做了好几场,都很成功。
方文岐相声研习社的学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这都是何向东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好苗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新节目那边何向东也正在跟其他卫视接洽,目前谈好的一家是天津台,天津的曲艺氛围很浓厚,何向东打算在那边也做一档类似万象归春的节目。
就这事何向东还跟京城台闹得有点不愉快,节目的程导跟他明里暗里说了好几次了,台里的领导也找何向东谈过。
只是何向东跟他们签订也不是独家合作的协议,何向东现在是自由身,他不管去任何地方做节目都是符合约定的。
何向东跟天津台那边的合作已经正式定下了,现在新节目也在筹备了,明年应该就要正式录制开播了。
还有书场的事情,何向东在北京大栅栏拿下了一家茶馆做书场,跟人家谈成了合作协议,这家书场就在向文社大栅栏分社边上,两家挨在一起的。
书场的名字就叫听书轩,张阔如给起的,简单明确,一看就能明白,何向东打算就在这里跟评书门的人一起说评书,评书一门的古老师亲自担任书场负责人。
第七百一十九章 坑神之名
书场的事情何向东早就想做了,他是说相声的,可也是评书门人,有师承也有门户。
以前在向文社的小园子里面,何向东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还有评书,现在向文社红了,何向东有名气也有财力了,他就打算搞点大动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法子的时候,何向东能顾好自己向文社的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评书这块也是该重视起来了。
其实现在评书的日子也不好过,比相声还要不景气,传统曲艺现在都处于没落时期,相声还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都还算是好的。
何向东喜欢说书,也是张氏一门的正宗传人,还传承了王弥苇这一脉的单口相声,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评书的发展,他义不容辞。
所以他跟现在评书界的几个当家人商量之后,就决定联合开个书场了。
现在的何向东手头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他现在已经成名立腕了,就他一人就能带动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只要何向东在听书轩坐镇,书场的发展肯定会很快。
张阔如和王弥苇知道这事儿之后,也是老怀大慰,他们说了一辈子书了,虽然现在上不了台了,但是对说书的这份热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少的。
包括建设书场的事情,张阔如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建设书场单靠何向东一个人可不行,他得有评书门人的支持,现在何向东的面子还没有那么大,这得靠张阔如在从中牵线搭桥才行。
包括古老师出来亲自担任书场的负责人,这就是张阔如一手促成的,现在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当家人,又是曲协的副主席,在门内和官面上都很吃得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