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8(2 / 2)

加入书签

一些网友自然看得懂,而一些学者,都是惊呆了,互联网的特性,完全在这一篇发刊词里说了出来。

“中心从来没有被消解,而是在进化中更加隐蔽,更加牢固。

传统媒介帝国的衰落只是形式的更改,无所不在的意志和思维形态以更极端的强势弥散于所有的闲暇时间与私人空间。

一个个经由被准确把握的社会群体心理而精心制造的热点,一个个通过无所不在的行为采集而被推送的兴趣与信息,一切主动呈现的你想关注的、你被想关注的、想被你关注的,借由互联网这个比传统媒介更有效率也更有互动性的工具,以消费为轴纽聚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庞然大物。

在这个景观自发运动中形成的每一个片断的景象,就是不同时刻我们生活的全部。

每个人都会得到关注与倾听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想像。”

“舆论的中心由单极裂变为多极,每一个话语领域中,铁的规则和秩序依然存在。普通个体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来获得关注。尽管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成名神话,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概率只是一种现象,一夜成名的幸运儿们,不过也只是这个景观自我运作的产物罢了。互联网的互动性让一部分幸运儿成名,对剩下的大部分个体来说,它变成了一种工具,收集,反馈,调整,适应,控制,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你的全部,解构你的全部,一切的个性被标签化二维化,个体与自我在这个空间中完成单向度的彻底蜕变。”

“如今,在信息时代,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每一个人,即便个体穷尽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掌握昨天发生的所有事情。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不会有兴趣再看一眼一段时间以前的热点。

一言以蔽之,景观在自发运动中以海量碎片的方式向个体展现每一个当下的片断,个体拥有海量的碎片但无法用来拼成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历史生命在不断的萎缩和割裂。

这就是当下的生活,每个个体在这个景观中,在这种运动中被不断规训,不断异化,参与者的特质以客体的身份被不断置换,变成附庸。

这是一场无处不在的社会博弈。”

“权力的掌握者们所秉持的意识形态早已力不从心;媒体大佬与互联网巨头们更关心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不被淘汰;意见领袖们无非收钱办事;刚刚策划或发布了一个热点的运营人员可能只是想拿到更多的绩效和薪水;追逐热点的消费者们,如前文所述,只是在被动地参与信息传播与反馈的过程。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操控者,凭借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能量,都不可能决定庞大机器运转的节奏。

显然,在一个以信息消费为中心的时代,一个包含所有个体的,有独立意志的,自发运动的虚幻景观已然形成。以消费为中心,以资本为驱动,以所有参与者为基础,以由互联网为代表的无孔不入的媒介为工具,信息的母体早已开始独立运转。

在这样的当下,我们何以有接近本真的生活”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希望发出一种声音,去解构并还原那些由互联网时代所包装的景观化的热点、焦点和难点,以及同样被景观扭曲的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我们希望自己,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能自发的认识这种幻象,更接近生活本真的景观。

不必多谈改造世界之言,因为社会永远存在自我革新和前进的动力,纵观历史,即使再坏的时代,也孕育着进步的种子。当下的虚幻互联网景观时代也正是如此。

我们所希望的,是你,我,在将来被改造过的世界中有自己的位置。以自己有限的水平和能力,向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中国传媒大学。

一位传播学大师刚好下课,按照之前的习惯,他会留下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今天也如此。

“老师,今天有一位校长发了关于互联网传播的发刊词,我想要看下您的看法。”一位学生恭敬说道。

“是吗”

“是的,老师,就是这篇。”那学生递上了手机。

周围的一些学生听了,也是有些兴奋。

“是任校长发的发刊词吗”

“肯定是啊,任校长和南星学院都是现在网络上的热点,他的文采和学术真的好厉害”

“那不一定,文采是文采,学术是学术,那篇发刊词虽然厉害,但肯定不如专业的老师。”

“对,我还是喜欢任校长的诗歌。”

周围的学生在议论,但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很笃信,任风的文采是文采,但学术又是另外一方面的东西了。

“听听丘大师怎么说吧。”

他们这位眼前的大师,可是传播学为数不多达到教育系统二十级评测的,他的教学等级,更是大师级,再往上一步,就到宗师了

那些聚在一旁的学生看着他,想要看下丘大师的点评。

而这一刻,这位丘大师放下了手机,满是惊叹说道:“这位校长,就凭这一篇发刊词,就足以担我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之职”

“什么”

周围那些学生,都是惊呆了,“客座教授不会吧”

“天啊,这怎么可能任校长的学术能力也如此恐怖吗”

周围所有学生,都是惊呆了

第135章 再招生

这可是从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口中说出来的,那就毫无疑问了。

这两篇发刊词,也算是造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暴。

“任校长这两篇发刊词,的确厉害,看样子这个新闻专业,要成为南星学院的招牌了。”

“看下第三篇发刊词。”

一些人都是继续看任风的微博,不过接下来第三篇发刊词,并不是任风写的,而是张季鸾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