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8(2 / 2)
赵永胜拿着笔,长叹了口气,“老朽冲动了,莫怪。”
“啊哦没事,赵老师”
赵永胜继续伏案临摹着。
“这笔,为什么是这么用的”
“妙啊”
“我明白了妙哉”
“未逾法度外畴,真是妙啊”
赵永胜仿佛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丝毫没有估计周围人的异样目光。这幅黄酒帖,赵永胜临摹了已经不下三四遍了。
“待我携酒二斤”。
好像是已经准备出发了,赵永胜明显感觉到用笔之人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样子,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
最妙也是让他最不能理解得是最后那七个字,笔势骤然厚重起来,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
仿佛已经急得连沾墨都是多余的举动,就想直接离去的那种心切之感
最后的钟岳二字,都不能用行书来归类了,几乎一种草书的落款,连笔、简写,看得让赵永胜心情跌宕起伏。
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山阴徐文长几个字的时候,赵永胜居然浊眼里有一种泪光闪烁的悸动
这行书之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啊
文字,有时候比任何直观的场景更能够摄人心魄,书法的魅力,就在于将文字展现得更加有魅力。赵永胜放下笔,转过身的时候,看到一群人都站在身后,也是下意识地退了一步。
“你们”
“赵老您又出神作了啊”
“好书法”
赵永胜皱眉,摇头道:“此作不是我写的。不说这个,附近可有徐渭墓”
一个绍兴本地的书法家这次过来帮忙打下手,一听到赵永胜问起徐渭墓,便说道:“有。此地过去,车程不到十分钟。”
“你带我去。”
“诶,赵老,这里还要有事情仰仗您来拿主意呢”
赵永胜拉着那个绍兴此地的书法家,回头说道:“稍后再说”
一些人低头看向赵永胜桌上那幅作品。
“诶,大赛专用章,这是谁啊,办事这么不靠谱,参赛作品怎么扔在这里”
那个已经发呆不敢说话的人回过神来,咽了口唾沫,颤颤巍巍地说道:“赵赵老师刚刚在临摹这个学生的作品”
会议厅内陷入一片死寂
寒潮下的朔风,在南方呼啸。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而南方靠一身“正气”
酒坊生意惨淡。古老的作坊,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已经悄悄退出了它本应存在的意义。老板娘在堂上坐着,打着毛衣,过了年,这里的租期到了,可能也就关门歇业了。男人已经去市里找活干了,这里的酒,能卖一点是一点,然而对于在城里买房,还是遥遥无期。
“有酒吗”
老板娘回过神来,看着拎着皮匣的钟岳,“有啊,要什么酒”
钟岳一路小跑,有些急促地说道:“什么酒好”
老板娘一愣,“你要烧酒还是黄酒”
“来绍兴,哪能不喝黄酒,要黄酒。”
“是买点特产回去五年陈的老花雕,怎样”
“还有更陈的吗”
老板娘眼睛一亮,“有,十年陈的。”
“来二斤。”
“你等着。”
钟岳有些急促地拎着买来的花雕,朝徐渭的陵墓前跑去,他先是跑了一段路,而后又慢下来。
“我为什么要跑得这么急”钟岳这么质问了自己一句。
然而他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要匆匆跑去见徐渭。
当他平复了心情之后,方才那种情绪消散了,他又有些怅然若失了,好像刚刚失去了什么一样。他拎着酒,走在了青石砖上,来到了徐渭的青坟前。
黄酒是否是十年陈的,钟岳不清楚。
他将瓶塞打开,深深一拜,“谢先生大恩”
这一回,钟岳不仅要谢授画之恩,更要谢这次因为徐渭而产生的灵感,让他在不经意间,完成了旷世之作
等到钟岳离去十多分钟后,赵永胜站在青坟前,看着条石叠砌,上覆黄土的徐渭墓,眼前放着一坛瓶塞已经打开的绍兴花雕,眼眸之中满满地震惊。
“此子,大才”
第二八八章 问世,黄酒帖
钟岳的这篇黄酒帖,仿佛在一夜之间,就风靡开来。
仅仅是因为赵永胜临摹三遍,大呼妙哉。
这个时代,即便是好的作品,都不会有人可能去当成字帖去临摹,尤其是一些书法大师,可能连去摸字帖,都会被当成自己的书艺不精,然而赵永胜临摹学生作品的事情,不知道被谁传得神乎其神。
这个时代,为人所熟知的书法作品太少,少到几乎没有任何的印象,即便是那些被拍出几十万几百万的作品,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