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69(1 / 2)

加入书签

进攻态势。

毫不夸张地说,唐奕这是一招绝户棋,一下把宋辽之间的战略优劣调了个个儿。一旦大宋心存歹意,别说是燕云,吞并整个大辽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到这里,狄青深吸一口气,“臣请奏”

闹哄哄的朝堂为之一肃,大伙儿无不好奇地看向狄青。

这位哑巴相公怎么突然出声了

赵祯也有点意外,“狄卿,何事要奏”

“臣请辞枢密使之职,望陛下放臣出知雄州领兵”

“”

好吧,这个消息也够爆炸,也不小。

两年了,大伙儿都想把这个异类赶出西府,他却一直谨小慎微,不肯给大家这个机会,怎么突然就自请出知了呢

“雄州”赵祯笑了。

狄青是个明白人,是此时殿上少数几个还算清醒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州和辽河口的重要性,并且一下就猜到了赵祯下一步的用兵重心。

可是,还没到时候,不能放狄青下去。

“狄卿,莫要心急,机会尚早,西府还离不开狄卿。”

“”

狄青神情一暗,知道是自己心急了,“臣冒失了”

可是,此番对话听到朝臣耳朵里,却不是赵祯和狄青那个味道了。

有人甚至冷哼出声,

雄州狄汉臣想得倒美,现在雄州重兵盘踞,怎么可能放心你一个当过西府一把手的武人去执掌大局

不过,狄青这个“意外”却是让大宋君臣平静下来,赵祯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帮唐奕平反。

“此次唐子浩立下不世之功,朝廷自当礼遇。依朕之见,当御驾郊迎,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

朝臣们不干,有点太过了。

有人提醒道:“陛下,唐子浩只是白身。”

郊迎大典,那是一个白身能享受的待遇吗别说他了,就算吴育也没那个资格。狄青平定侬智高那是多大的功劳,也担不起郊迎之礼。

“陛下”贾昌朝出班。

“臣以为,此事虽已初成,然并未落到实处。为恐辽人反悔,现在还是低调一些比较稳妥。”

赵祯眉头一皱,最近贾子明的话,却是越来越多了。

不过,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竟也得到一部分朝臣的赞同。

赵祯一想,郊迎当然是帮唐奕洗脱骂名的最好办法,盛大的典礼必是天下皆知、百姓关注,借此一次,唐奕那些恶名也就随之冲淡了。

可是,确实有点过份了

那怎么办才好呢

“唐子浩有功这是实情,我大宋不能寒了功臣的心,众卿可有好的办法”

有朝臣觐言,“要不,陛下准他出仕,许以封赏吧。”

“不行”贾昌朝豁出去了,高声喝止。

“此番大辽国书之事,虽已经算唐子浩自证,但去岁末,耶律重元助资一案还尚且未平,民间多有议论。”

“准其入仕,恐难平百姓悠悠之口。”

赵祯瞪了他一眼,贾昌朝就当没看见。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太过显眼,可是没办法,那疯子没当官儿都已经这样儿了,让他进了官身,真正开始摄政,那还了得

拼得被赵祯憎恨,也得把他拦在朝堂之外。

文彦博冷笑着看着贾昌朝,这老货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不过,不让当官是吧好,我给你出一个更损的主意。

“启禀陛下,臣有一策,应当可行。”

赵祯面容一松,“文爱卿,请讲”

“陛下亲出,郊迎之,确有失礼度,荫其入仕也非上好时机。然,唐子浩立此奇功,陛下若不有所表示,不但寒了臣子的心,也让天下百姓耻笑陛下赏罚不分。”

“依臣之见,既然陛下不能去,也不能郊迎,派皇族荫亲代行天子之仪,城门迎接,却是可行的吧”

朝臣们点头,这确实不过份了。

而贾昌朝隐感不妙,文扒皮这是打的什么主意不会是

果然,赵祯一下就明白了文彦博的意思,似笑非笑地道:“如此甚好,我看”

“就派汝南王府的宗懿、宗楚、宗实几兄弟,代朕相迎吧”

贾昌朝眼前一黑,还不如御驾郊迎呢

心说,赵祯也不是个好东西,明知唐子浩出使之时,与宗懿几兄弟有过那么一出,这是明着打汝南王府的脸啊

第522章 观澜造船监

唐奕还不知道,如今开封从上到下,皆因他与辽人达成的协议炸开了锅。更有一场特殊的、符合他胃口的欢迎仪式等着他。

此时,他人在登州已经停歇多日,并没有急于回京。

一方面,是让吴老头儿缓一缓,接下来回京要走陆路,就没坐船那么轻松了。

另一方面,则是唐奕借着好不容易出来的机会,办点“私人”的事情。

吴育在登州馆驿歇了两天,见唐奕天天往外跑,早晚都见不到人,也是心中好奇。事实上,越是了解唐奕,吴老头儿对这青年就越发好奇。

他到底有多少秘密为大宋做了多少事情可能,只有官家才能全部知道吧

今天唐奕又要出去,吴育呆得难受,非要跟着。

唐奕一想也没什么,就让吴育同行。

可是,吴育没想到的是,唐奕把他带到了兵部隶属的水军营造司。

更没想到的是,营造司的衙门口儿不知什么时候变成唐奕的私产了,现在的水军营造司叫“观澜造船监”

“这,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吴育看着海边忙忙碌碌、巨大无比的造船厂,一脸的震惊。此时,船厂之内至少有十余艘巨舰正在建造之中。

这么大的营造司,是怎么到唐奕手里的

“此为兵部公产,即使归于私有,也要朝议方可决定,怎么老夫从未有印象”

唐奕咧嘴一笑,“您老可别觉得我占了朝廷的便宜,这船厂已经在我手里有四五年之久了。”

“四五年”吴育更是迷糊。“这么长时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