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30(1 / 2)

加入书签

里又过了一遍,老范终于明白了,这小子不受

“这厮怎可如此”

一着急,范镇嘟囔出声,甚至骂出了脏字。

可是,没人在意老范的失态。有一头算一头,都特么是日了狗的表情。

小疯子你够了啊

特么三司使啊你还不知足

这分明就是嫌三司使是那三个坑里最小的一个,还想再进一步啊

连文扒皮也是这么想的。其实,给唐奕三司使确实轻了点儿,可那也是事出有因。

低着头,瞄着唐奕,小声催促:“别闹,先接旨事后我与你解释。”

唐奕好像没听见,依旧躬着身子不起来。

赵祯拧着眉头,良久不语。他也没想到唐奕不受恩科之后,又来了这么一回。他甚至不明白,唐奕是什么意思。

是三辞三请的谦虚,还是真的觉得三司使一职不够他施展拳脚。

思量再三,赵祯干出了一件让朝臣们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的事儿。

“朕觉口干,众卿殿上稍侯。”说完就真的起身,要去后殿喝水。

走了两步,突然回身,“子浩,陪朕同去吧。”

日你

众朝心说,不带您这么惯孩子的

这分明就是,把唐疯子单独叫到旮旯,两人商量着来。

分明就是,让唐子浩自己选,到底要入哪个坑

余靖眼瞅着唐疯子跟着赵祯进去,李秉臣拿着旨意,小黄门捧着紫服官袍跟在后面,消失在大庆殿。

忍不住对孙沔小声道:“他,他不会想要给事中归班之职吧”

孙沔也望着唐奕离去的方向冷笑,“给事中”

看了眼不远的王圭,孙沔玩味道:“若是这般简单,还用去后殿”

“我看,那小疯子盯上的是昭文馆大学士”

王圭似是听到了孙沔的议论,下意识地看过来,脸色阴的吓人。

第641章 功高震主,独揽大权

王圭的心情很差,非常差。

富彦国去了燕云,陈执中又不在朝,而且刚下去没两年,这个内相之位就应该是他王圭的。

可是现在

孙沔说的没错,唐子浩若只想搏一个给事中之职,是用不着和官家去后殿的。

他甚至有点恨唐奕,恨这个一点不守规矩的疯子。

“不能由着他胡来”王圭的声音在大庆殿上炸开。

“朝堂不是他唐疯子的戏台子,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贤丰所言极是。”孙沔声音不大,却让有心之人都听得见。

“国朝司职历来不是靠功绩得之,满朝文武哪一个不是多年资历熬到了这个位置。为何他唐子浩一来,却要由着他挑了”

有人立时附和:“此事确实过分了一些,若朝廷开了这个先河,那还了得”

“若是哪天西北的厮杀汉取了西夏,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挑个平章事当当,坐在咱们的头上了”

有武将听了,心有不服,怎地就不行咱们坐在你们文人上面。

可是,却也只是在心里想想罢了。大宋的朝堂,从来都是士大夫的天下。

这时,王圭又出声了:“若唐子浩在后殿真的是选官,那待会儿出来,就别怪老夫与陛下为难了”

“老夫倒要问一问,这朝廷是大宋的朝廷,还是他唐子浩的朝廷”

这个时候,王圭也不管那么多了,唐奕都可以不要脸的自己选官,那他这个正经八百靠政绩爬上来的,凭什么就不能出声闹上一闹

一众文臣听罢,个个跃跃欲试。

本来对唐疯子就没什么好感,很多人之前还参过他的本。要是真让他上了高位,以他睚眦必报的性子,哪还有大家的好果子。

欧阳修在一旁实在听不下去了,想要出声为唐奕说上几句。却被包拯拉了回来。

老包心如明镜,他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要是唐奕真在乎官职的高低,那他就不是唐疯子了。刚刚在宣德楼,更没有必要拒绝那么大的一个殊荣了。

“让他们闹去吧,且再等等。”

而在后殿之中,正如包拯所料。

赵祯看着刚刚凯旋而归的唐奕,“子浩是嫌三司使之职太轻”

唐奕急忙恭敬道:“陛下,误会了我”

赵祯不等他说完,“也罢,就与你给事中归班之职。不过”

“子浩领了给事中之职,也必须要把三司的事情先接过来。”

唐奕眉头一皱,看来是朝廷的财政出了问题,不然赵祯也不会急于让他去接这个财权。

和声道:“陛下当知,不论草民身在何处,能出力的地方,一定会出力,给事中归班与三司使是没有分别的。”

“草民的意思是”

“不行”

赵祯太了解唐奕,根本就不让他把话说完,直接就给怼了回来。

唐奕苦笑,“陛下何必执着”

“”

赵祯闻声,心往下沉。

果然还是

“此事不许再提三司使、给事中,还有昭文馆大学士,三选其一,不得抗命”

说到这儿,赵祯干脆转头对李秉臣吩咐道:

“也别给事中归班了,直接改旨昭文馆大学士,速去拟旨”

再看唐奕,“革宋在即,大郎必须在朕身边你可明白”

唐奕沉默了半晌方道:“草民一直在陛下身边,不曾离开。”

“不一样。”赵祯言辞生硬。“这个官,是你应得的”

“可是,得来还不如不得,那还要之何用”

“”

赵祯眯眼看着唐奕,在宣德楼前拒考,他就猜到了这小子还是不想当官。

“不行”赵祯面若冰霜,再次重复着“不行”二字。

“这个官,子浩必须要当。否则,就算守旧之臣如意,与你一同奋斗了这么多年的革新之臣也不得安心”

唐奕一摊手,“陛下真的是这么想的”

赵祯了解唐奕,唐奕也同样了解赵祯。

他是为大宋付出颇多,他是立下了吞天之功,他也确实够资格当这个改革的引路人。

但是,他不能当这个官。赵祯知道这一点,刚才在宣德楼前,唐奕就明显看出了赵祯的反常。正是因为不确定,赵祯才要极力往唐奕身上加码,连为他一人开一科这种事都干出来了,正说明赵祯心虚。

“陛下”唐奕直起身形。“恕草民无礼了。”

“这些年,草民做了些什么,陛下最清楚不过。”

“草民与将门过半的家族捆绑在一起。”

“草民的老师是范仲淹、杜衍、孙复、欧阳修。”

“草民的朋友不是相公,就是御史,侍郎一级与我一会都要毕恭毕敬。”

“且,还有”

“草民的学生连续三科的魁元、探花,听我讲过学的进士已经接近二百之数。不夸张地说,十年之后,大宋朝廷要职半数是要尊我为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