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535(2 / 2)

加入书签

别看表面上,大辽皇帝陛下在莱州,可是,耶律洪基所带这八万辽兵,根本不是什么精锐,基本就是特么凑数的,甚至连皇家近卫皮室军也不在此。

在哪儿

古北关

距离古北关只两百里远的泽州,此时已经变成了兵城。

除了耶律洪基的十万皮室军,大辽各部总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加一起三十万。

只要狄青分兵驰援,三十万大军立即就进犯古北关。

耶律洪基还就不信了,六年前你守得住,六年后,看你还守不守得住

但是,话说回来,大宋举国大丧,新皇未稳;大辽准备万全,燕云志在必得。

那耶律洪基为何还是眉头不展呢

因为他怕

他怕引虎驱狼,养冦为患。况且,完颜乌古乃可不是什么土匪草包。

“乌古乃能够一统女真各部,非是庸人”

“只怕他得了我大辽之助,又抢下辽河口的宋财,必是壮大,日后恐怕要操控不住了。”

“呃”

张孝杰一窘,也露出难色,这确实是个问题。

唯那髡头辽臣急声安慰:“陛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与燕云相比,女真的威胁根本不值一提啊”

耶律洪基闻声,淡淡地扫了那辽臣一眼,打马向前。

吩咐众将,“上前叫阵”

燕云,古北关。

作为宋辽之间最最关键的咽喉要地,这里驻扎着二十万燕云守军之中的十五万之众。

此时,旌旗猎猎,关城森冷,燕云首帅狄汉臣亲临古北关城。

而狄青并非空手而来,其后,六万鬼面煞神同临雄关。

军帐之内。

三军将校带甲肃立,迎接着大宋军神的到来。

更让他们好奇的是,那六万“鬼兵”就是传说中的涅面阎王涯州军。

在燕云将士眼中:

“阎王”

“啊呸”

大宋只有一个阎王营,也只能有一个阎王营

因为,天下第一比不了,服

但是这天下第二是燕云禁军的,涯州军不够格

此时此刻,狄青根本没有心思理会两方将校眼中迸发的火花,一双老目烈烈有神,紧紧盯着账中山河图上的一点。

良久

狄青在图中一点,猛的砸的下去。

“就是这里”

众人宁神细观,无不一震。因为狄帅所指,乃大辽泽州。

有人惊疑出声:“元帅这是”

狄青不答,抬头看向众人,“众将士”

“末将在”

“前方来报,此时此刻,髡儿耶律洪基领八万辽骑,还有号称五万之众的水军兵临莱州城下”

“借辽臣叛宋,躲入莱州为名,正在兴兵要人。”

“三日为限,若不交人,就要进城自取了。”

“”众将大惊。

对于辽人借大宋国丧之机动手动脚,虽然大伙儿早有准备,可是万万没想到,耶律洪基一出手就是杀招。

十几万大军攻打莱州那莱州如何守得住

有急性子的将士已经开始躁动,上前请战。

“末将不才,愿领兵驰援”

一人出列,众人响应,纷纷抱拳拜礼,请战援城。

“呵呵。”狄青干笑一声。“莫急”

“本帅还没说完。”

指着图上的莱州,“耶律洪基那髡儿使的什么心思,又怎能逃过我大宋的法眼”

“此役,他带的八万辽骑皆是各部族兵,战力一般,不足为虑。”

“且”再指海上。“号称五万水军倾巢而动,其实嘛”

“皆是空船”

碰,一拳砸在山河图大辽海阳的位置,“这里大辽的五万水军,其实都在海阳”

“而这里”

手指缓缓在图上移动,最后定格在泽州。

“泽州,才是关键”

“而这里才是大辽的杀招所在”

“十万皮室军、二十万精锐,尽聚泽州”

笑眯眯地转头看向众将,“听懂了吗”

“髡儿皇帝这是在和咱们玩兵法啊”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众将先是默然,你看我,我看你,随后

“哈哈哈哈哈”狂放大笑,极尽嘲讽。

还暗渡个屁一撅腚,就让咱全看见了。

有豪放将领上前,“末将不才,愿领三万禁军驰援,必保莱州不失”

此将心思还是相当细腻的,既然大辽玩的是声东击西之计,那古北关就不得不防了。

不过,三万援军还是挤得出来的。

但是,他还是有所疏漏。

只见狄青摇着头,“三万不够。”

指着海阳所在,“别忘了,这里还有五万大辽水军,准备从海上进犯燕云。”

“万一要是遇上了”

“这”

那将官一窘,登时脸就红了。若非狄帅提醒,他还在那信心满满呢。

此时,众将也是收起了轻视,紧锁眉头。

海阳是一根钉子,这五万水军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可是现在

大伙发现,不好处理了。

援军太少,这五万人就是大害。

援军若多,则泽州的三十万辽军又是隐患。

大伙儿都知道,古北关,不能丢

“可是”

众人纠结,“可是莱州不能不救啊”

“那里有数万大宋军民,若是放任不管,必被辽儿血洗。”

此时,涯州军大将石全海啌的一声踏前一步。

“狄帅大可举重兵驰援”

“有我涯州军在,三十万辽兵,不足为惧”

“嘿”

燕云禁军不干了,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看他妈把你们狂的真当自己是阎王营了哈”

“哼”石全海冷哼一声。“阎王营”

“老子就是阎王”

“好了”狄青低吼一声,喝止争吵。

先是看向众将,“涯州军连克交趾、占城,又西征万里,确实是强兵。”

“不过”

转向石全海,“时逢冬春之交,北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