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01(2 / 2)

加入书签

晋王宝藏是一个由头,其中关键的是晋王搞出来的太原血案,七杀将军的平遥屠城事件只是小事,麻烦的是七杀诗和讨晋碑文。

首辅朱国桢所在的东阁,朱延平回来正式述职,他的本职是代理,本职就是本职。挂印出征是差使,向兵部述职,兵部尚书是内阁,也算是向内阁述职。

现在,首辅朱国桢要听他本人述职,没看述职笔录卷宗。

具体出军、平叛过程讲完后,朱国桢双目半眯着似在打盹儿:“辽军方面对你提出质问,他们想知道你为什么轻飘飘放走七杀将军。当时广义营距离大同只有一日路程,你为什么不将约战的时间向后推延一天”

“当初约战的时候,广义营祖大乐部、山东班军周世锡部并无反应。时间约好后,他们才来了消息,若贸然更改日期,七杀将军生疑后,绝然不会应战。我部若追击,难保大同。”

“贼军火炮、火器战术新颖、极为实用。这一点可从平遥一日城破看出来,我若追击,大同方面难保。”

朱延平说着一哼:“朱公,辽军要质问我镇虏军及大同军行为,我们还想质问辽军为何攻破张家口后抗令逗留张家口被破后,他们若听调令即刻向西,贼军如何能在山西纵横又怎么可能发生太原、平遥两件血案”

朱国桢只是呵呵一笑:“你这是攻守合一呀,辽军那边受到的压力不小,你有这样的疑问,其他人也有。这不孙高阳又借机请辞。别往心里去,辽军那边自知理亏,又被人指着鼻子骂,只是有人受不了气,想拉你一起顶缸。”

见朱延平没有死追硬缠问具体发问的人,这让朱国桢有些无趣,饮一口茶问:“怎么你这人一向锱铢必较,怎么不问问主使”

朱延平也想问,只是觉得这样直接问掉档次,会让人觉得没涵养,笑着回答:“朱公想说就说吧,能问这种问题的人,想来胸襟也大不到哪里去,我何须在意”

“是袁崇焕,他是韩爌的学生,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升的太快了。他跟脚和你一样硬,又自负才华和你朱宗柔也是类同,也都不是什么好脾气。听说,袁枢这段日子四处走动,你准备与他们合作”

见朱延平迟疑,朱国桢向后躺着,一叹:“过了今日,老朽就该卸担子了。有人急着上来挑担,这是好事。这临走,能帮他们一把也是要帮的。”

袁可立和他是快三十年的老朋友,孙承宗又是个什么底细每年五六百万砸下去,事情办砸了遮着捂着,一直想离职跳出自己挖的火坑。让这样的人独当一面,与当年信任的东林袁应泰有什么区别

杨镐兵败后,辽镇还是有一副好牌可打的,熊廷弼接替。结果楚党的老熊绑了同盟浙党的杨镐,连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都不给。直接导致,熊廷弼被自己弹劾滚蛋,回京受审。

之后又派清流名士派头的袁应泰去,直接丢了辽沈要地,袁应泰也很干脆的在城破时投火了。

然后又是王化贞和熊廷弼,自己搞内讧,将还能打的一副牌分成两份,打战争牌就像三国杀,越多越好,又不是玩跑得快,这还怎么打

对于东林,朱国桢是看不起的,更看不起孙承宗的能力,看看这人的屡历就知道。

保定高阳县出身的孙承宗,早期给县里人教书讲学过日子,因为擅长教育被人看中,去了边塞给人家督抚大员当幕僚。

很多人说是孙承宗当时给人家参赞军机,孙承宗本人也是这么说的,可朱国桢知道,资历够老的人都知道,孙承宗就是过去给人家子侄讲课的,只是个应聘而去的讲学先生,根本不通军政,只是个教育高手。

然后万历三十二年,人近中年的孙承宗一举拿到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然后就是在翰林院混资历,在詹事府混资历,唯一的政绩就是主持了万历四十五年的应天乡试。

结果在题碑上,孙承宗的措辞有些过于激烈,被浙党弹劾。当时的内阁刘一燝力保,这个非东林的内阁出力,才将孙承宗保住。

之后就是给天启讲学,这位教育专家和天启相处的不错。之后经抚不合,辽东彻底大败后,朝中找不到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过去收拾烂摊子。

天启又不信任那些推举出来顶缸的,就把差事交给了孙承宗,孙承宗也没办法推辞,一来皇帝还期望着他这个老师的来个出将入相,二来东林那边也推不掉这个责任,也不能丢辽镇的兵权。三来,百废俱兴的辽镇必然需要大输血,自己人过去主事,自然就握住了这根血管的源头,掌握了主动权。

就这样,毫无边塞军政经验,甚至连内地督抚都没做过,只在翰林院、詹事府转圈圈混资历的孙承宗,成了外放的内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兼蓟辽督师。

孙承宗的黑账,老一辈人都知道,袁可立也知道。

而孙承宗到辽镇后,老奴本就元气大伤正在休养,一直没有侵犯辽镇,于是都把孙承宗夸到了天上

朱延平弄不明白朱国桢堂堂首辅怎么说话是跳跃式的,有些糊涂,可袁枢那边表过态,这位今天还是首辅的朱国桢,是登莱系的朋友。

稍稍迟疑,朱延平点头:“我与袁枢是好友,对待战事,我与他是一致立场。”

“你难得有几个朋友,我们都看着呢。袁枢,他的命不好,以前他认命,现在想要争一争。你去找崔阁老和成阁老,只要能说服一人,我们这边最低便能有三票。他也算老朽半个学生,袁军门不帮他,老朽这个做师父的拉他一把。去吧。”

朱国桢说着摆摆手,朱延平起身拱手,端起自己的茶碗走了,脑袋里还是一团浆糊,怎么袁枢命不好堂堂登莱系大当家袁可立的独子,本人又文武双全,怎么会命不好

他还不清楚大明朝官场运行机制,袁枢的命真的太差了。tby:dad8567276617524158 gt

第241章 内阁首辅中

内阁首辅朱国桢要致仕了,将他的事情拖到年尾,也是给他的面子。``

现在朝中,以魏党独大,魏忠贤这边整合诸党后,一口气将内乱的东林打趴下,遇到了与东林内乱前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分赃问题。

参与党争的官员,说好听了是为了斗争的旋涡中自保,保的有用之身进而报国、施展胸中才华韬略。说的难听了,那就是不满足排资论辈的方式,青年人熬到中年,都熬不住了,没耐心了,都在造老年人的反。

社会阶层发展失衡,日渐强大的士绅阶层想要更大的话语权,于是东林出现了。士绅阶层中也有另类主张的,于是齐党、浙党、楚党出现了,现在整合版本的魏党出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