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6(2 / 2)
“什么地方”
“我爹说的是古营大队。”张云鹏道。
“古营大队,大伯,您跟我们说说。”
“淮阴侯韩信,你们总该听说过吧”
“这我们知道,刘邦建立大汉朝,韩信功不可没。他就是咱们这一带的人。”
“这就对了,韩信曾经在古营驻扎过军队。”
“怪不得叫古营大队。”
以上是吃饭过程中的闲谈,姑且算是我们这个故事的题外话吧
不过,在案子没有眉目之前,谁也不能确认那些内容和案子有关,所以,笔者姑妄言之,诸位看客姑妄听之。兵家有虚虚实实之极,文章也有真真假假之法。
下午一点钟左右,郑峰一行人路过一个寺院,这就是张大伯所说的静安寺,张云鹏带着大家到寺院里面转了一圈,正如张大伯所言,静安寺果然有些年头了,单从寺院中参天的古树,斑驳的院墙砖、大殿前磨损严重的石阶和禅房屋顶上厚厚的青苔和野生灌木就能看出来。
静安寺在沙河镇的南边,距离沙河镇只有一里地。
张云鹏把郑峰一行安排在镇公所,镇公所是解放以前的说法,现在,镇公所已经成了供销合作社和旅社,镇公所被一分为二,临街一面是供销合作社,临河一面是旅社,在客栈的二楼上空着几个房间。昨天下午,接到郑峰的电话以后,张云鹏提前下班,到沙河镇去了一趟,郑峰一行住的地方就是张云鹏昨天下午安排好的。
第十一章 河岸边一片繁忙 走廊上视野开阔
郑峰和同志们需要张云鹏从旁协助,所以,张云鹏要和同志们住在一起,张云鹏是本地人,他对这一带的情况非常熟悉,张云鹏所在的派出所就只有三个人,张云鹏担任所长,同志们调查走访的时候,有张云鹏在跟前,会方便许多。
本来楼上只有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面有两张单人床,昨天下午,张云鹏来找过旅社的负责人王主任以后,王主任又设法腾出一间屋子,六个男人住三间屋子,王萍住一间,所以,张云鹏还是得住在家里面,好在兔子沟村距离沙河镇比较近。
进入沙河镇,最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镇南边的牌坊,上面写着“沙河镇”三个隶体字。牌坊和牌坊上的字进一步验证了张大伯的说法,小镇的历史果然悠久。
不仅如此,沙河镇的文化气息还是很浓的。沿街店铺的招牌,或魏碑体,或行书,或草书,草书中又有章草和行草。店铺的屋脊、屋檐和门窗上,石雕,砖雕和木雕,或凹雕,或凸雕,或镂空;街道上的石板路,店铺前面的石阶,或凹陷,或开裂,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沿着一条能走马车的街道向北,在距离三叉路口一千百米左右的地方,视野突然开阔起来,眼前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小沙河,脚下是几十级长米,宽四十公分的石阶,石阶的尽头就是沙河渡口的栈桥,栈桥是用树桩和木板搭起来的,向水中延伸三米左右。
在渡口两边的河岸上,停泊着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只,河岸上堆积着一些货物,每条船和河岸之间都有一块跳板,一些人正在往船上装货,或者把船上的货卸到岸上去,这些人不是光着上半身,就是将衣服敞开着,袖子捋的高高的。
栈桥上,石阶上站着一些背筐,挎篮,挑担的人,他们都是等到过河的人,一条渡船正停在河对岸的码头上,船上已经上了不少人。
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小沙河之所以叫小沙河,恐怕是针对大沙河而言的,其实小沙河并不小,五十米左右宽的河面,在整个勤将地区,这么宽的河流是不多的。
张云鹏领着大家沿着河岸向东,路过几家店铺之后,两扇大木门出现在眼前,在木门的右边写着四个字:“沙河旅社”,四个笔力遒劲的柳体楷书赫然在目。
郑峰等人的住处被安排在楼上,上了楼梯之后,眼前便出现一个敞开式的长廊,临河一边是雕刻着各种花鸟图案的栏杆,凭栏而望,渡口,小沙河和小沙河对岸的山林,包括那些隐身于山林之中的山路都尽收眼底。
一个服务员跟了上来,她的手上拿着一个长条形的木板,木板上有若干个孔洞,每个孔洞里面都拴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两把钥匙。
第十二章 沙河渡人气很旺 老艄公身体硬朗
服务员分别从木板上面取下四把钥匙,将四个房间一一打开,然后将四把钥匙交给了张云鹏。
房间里面非常整洁,脸盆里面有半盆清水,桌子下面放着两个热水瓶,热水瓶里面灌满了热水。
郑峰推开北边的窗户,窗外是一个院子应该就是镇公所的院子,院子里面堆放着一些农用物资,有化肥,有煤炭,有木材,盆碗和水缸,还有塑料薄膜和木材。
在张云鹏家吃饭的时候,郑峰和李云帆就已经商量好了,下午先过河到桃村和谢家村这两条线去看看,在调查走访的同时,熟悉一下环境和地形。
一行人下得楼去,径直来到渡口。
渡船正停在码头上,船上已经坐满了人,老艄公正在和两个乘客商量,能不能等下一趟,船上人已经很多了。老艄公撑了大半辈子船,他的渡船能上多少人,心里面是有数的。
大家便在码头上静静地等待着。
张云鹏借这个机会,对沙河镇和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小沙河的西边三四里的地方就是大小沙河的交汇处,他父亲所说的状元村就在交汇处的西南角上,张云鹏之所以特别提了一下状元村,是李云帆和卞一鸣提出抽空去看一看,而童子强和蒲森林也说状元村确实值得一看。
刘茂才的家谢家村在渡口的东北方向,距离渡口有三四里地,汪小霞的娘家桃村在渡口的西北方向,距离渡口有五六里路。
郑峰决定先走谢家村这条线,在这条路上,只有两个村庄,一个是冯墙村,另一个是松子口村。
十几分钟以后,渡船靠岸,老艄公跳下船,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