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6(1 / 2)
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破格录用屡见不鲜。
在西汉,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比别人出色,你就有可能出人头地。因为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刘福手下能人异士无数,随便找出几个都足以叫孙权、刘备流口水。而已经归降的曹操在初步了解了西汉的底蕴以后,更是连连摇头感慨自己不如刘福。
士农工商,这四民的地位在西汉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谁也不能瞧不起谁。士虽然占的是头一位,但也只是念起来习惯而已,你也可以念成农工商士或者工商士农,这都不是问题。
读书人的地位在西汉远远没有在其他地方要显得高人一等。只有那些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帮助了其他人的读书人,才能受到尊重,而那些只知道读书的读书人,只能得到一个书呆子的称呼。但即便如此,西汉的读书人还是整个大汉人数最多的,因为刘福用人只重才德,不看出身。哪怕你九代为农为商,只要你有才德,就会得到朝廷的任命。
大汉世家林立,人才众多,但与整个大汉相比,世家的人才也只是占了很少一部分。而且刘福并没有去刻意打压世家,只要认可西汉的正统地位,遵守西汉的汉律,那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在西汉找到自己的地位。
荀家、钟家、杨家、王家这类老牌的世家,在归顺了西汉以后,家族中的人才都得到了相应的安排,并不存在歧视打压的现象。
如今的西汉各方面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但维持这种良好局面的关键就是刘福。只要刘福活着,西汉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并不存在特殊情况。
老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刘福如今虽然不到三十岁,但谁也不敢保证刘福就不会出意外,这世上英年早逝的人杰不少,刘福又怎么可能就会比别人特殊。为了避免出现人死政息的情况,培养下一代也就成了必然。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昊自出生开始就背负了许多责任。比起自己的弟弟妹妹,刘昊要过得更辛苦。也因为如此,刘福对刘昊要比对其他子女更加关心。父子之间的感情深厚,刘昊从来不会对刘福隐瞒自己的想法,而刘福也会尽量为刘昊解惑。
家养的永远没有放养的要有生存力。不希望将刘昊培养成温室里花朵的刘福在刘昊五岁的时候就给了刘昊一个小庄园让其经营,当然是隐姓埋名,不会让外人知晓。所以刘昊比起同龄人要更早的接触一些必须要等同龄人成年以后才能明白的道理。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刘昊比起同龄人要更显成熟,也更接地气,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会难住负责平日里教授刘昊等人学业的先生。有时候被问急眼了,先生就会采取武力镇压的措施,对此刘福从来不过问。
刘晴来找刘福求援,即便一来就跟刘福说,刘福也不会马上赶过去。等到刘福带着刘晴慢悠悠的来到学堂的时候,先生已经下课,学堂里的小子们正在胡闹,见到刘福出现,这帮臭小子立刻作鸟兽散。
“手伸出来。”刘福走到儿子的面前说道。
“”刘昊听话的伸出了左手。
“另一只。”看到刘昊的左手一点事都没有,刘福又说道。
刘昊闻言犹豫了一下,伸出了右手,刘福一看,整只手掌都是又红又肿。
“疼吗”刘福有些心痛的问道。
“不疼嘶”刘昊刚说一个不疼就被刘福伸手指按了按右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疼不疼”刘福又点了点儿子的手掌。
“疼疼疼爹,你是来让我伤势加重的吗”刘昊连忙改口问道。
“臭小子,年纪不大嘴倒挺硬。”刘福笑了笑,拿出药膏轻轻的为刘昊抹上。刘昊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老爹的关心,趁着老爹为自己右手抹药膏的机会,刘昊一脸不解的问道:“爹,你说是内圣外王好还是外圣内王好”
“当然是内圣外王好,你老子我可是一直将这个作为自己的目标。”刘福随口答道。
“那为什么先生说外圣内王才是让大汉永存的办法”
“唔这是先生对你说的”
“嗯,孩儿就是因为不认为先生说得对,先生才动了怒。”
“小子,你是信爹还是信先生”刘福沉默了片刻,问刘昊道。
刘昊毫不犹豫的答道:“孩儿信爹。”
“真乖,不枉爹平时疼你。”刘福很是欣慰的说道。
“还请爹为孩儿解惑。”刘昊恳求道。
“究竟是内圣外王好还是外圣内王好,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个说法说的究竟是什么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君王对内及对外的态度,也就是君王对国人和对外族的态度。内圣外王,就是对国人要宽仁,而对外族则要严厉,而外圣内王的意思正好是与内圣外王的意思相反。”
刘福在对刘昊说话的时候,之前跑开的小孩子们聚拢了过来,刘福也没在意,继续对刘昊说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昊儿你已经是大汉的皇帝,晴儿代表的是国人,也就是汉人,而郭奕则代表外族。如今在大汉,晴儿与郭奕因为一件小事起了纠纷,这件事让你来处理,你是准备帮晴儿还是帮郭奕”
“当然是帮晴儿。”
“为什么”
“因为晴儿是自己人啊。孩儿是汉人的皇帝,当然要维护汉人。”刘昊理直气壮的答道。
“可如果这件事晴儿不占理呢也就是说晴儿故意欺负郭奕。”刘福又问道。
“唔那我也帮晴儿,因为我是他哥。”刘昊想了想,坚持自己刚才的回答。
“好,这就是内圣的含义,不管自己人如何,能够处置自己人的,只有自己。至于外族,谁敢欺负自己人就收拾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