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73(1 / 2)

加入书签

惑了延庆州的多尔衮,也迷惑了尚在河间府的图赖和耿仲明,结果就是郑家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剿灭了一万后金鞑子和一万的汉军,生擒了耿仲明。

至于说郑家军在设好埋伏的基础之上撤离青县,这也是明智之举,若是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打败图赖及其麾下的两万后金鞑子,等到多尔衮率领的七万大军赶来,郑家军将处于前后夹击的情况之下,到时候若是没有任何的外援,郑家军的处境将及其的危险。

两次战术布置,都是无可挑剔的,想不到在钱士升嘴里,变成了抗旨不尊和畏惧后金鞑子,临阵脱逃,真不知道钱士升怎么说的出来,这样的话语要是让任何一个曾经带兵作战的人知道了,都是要破口大骂的。

“洪大人,皇上很快就要召见你了,我觉得这些话语,你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说,也让皇上能够知道,让皇上不至于被蒙蔽。”

洪承畴看了看钱士升和侯询,眼神很是淡漠,钱士升和侯询居然要求他将这些话说出来,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他洪承畴若是说了这些话,日后传出来了,他根本无法为人,朝廷里面不知道会出现多少恶毒的议论。

“钱大人,侯大人,下官这两日一直都在思索此番的战斗,下官对郑家军的作战部署是推崇备至的,至于说郑大人所做的一切战术调整,下官认为都是正确的,至于钱大人说到的那些问题,下官的看法恰恰相反,故而两位大人的要求,下官难以达到。。。”

钱士升和侯询都愣住了,他们看着洪承畴,好像不认识,在他们看来,洪承畴应该是东林党不折不扣的同盟了,为什么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

第五百六十八章京城故事2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八日。

多尔衮率领后金鞑子从古北口撤离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乾清宫,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曹化淳,司礼监太监、东厂提督王德化,司礼监掌印太监高起潜等人悉数都在这里。

这个阵容让人觉得奇怪,要知道太监很少集体到乾清宫来的,乾清宫是皇上与朝廷大臣议事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除非是跟随在皇上身边的秉笔太监,或者加上掌印太监,其他太监轻易不会到乾清宫来的。

不过这一次是朱由检专门召集这些太监到乾清宫来的。

朱由检对内阁非常的失望,内阁首辅张至发缺乏能力,当断不断,一门心思做和事佬,导致很多的政事被耽误了,而且如今的内阁,颇似一盘散沙的味道。

朱由检不希望麾下的文武大臣亲密无间,但更不希望看见平庸的人充斥在朝廷里面,特别是在内阁之中,这是很致命的,内阁若是不能够理事,他这个皇上就只有累死了。

此时的朱由检,有些怀念前任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及前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了,不管这两人的缺陷如何,他们都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小的事情在内阁就完全处理好了,重大的事情才会票拟,这让朱由检能够安心的考虑大事情,要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

内阁的一盘散沙,看起来更加的不利,以钱士升为代表的东林党人,逐渐扩大了朝廷内部东林党人的力量,前一段时间钱士升甚至提出来朝廷应该要启用钱谦益的事宜,以内阁次辅张凤翼为首的。可以称之为军队派,注重提拔军队之中的官员,内阁首辅张至发是和事佬,尽管没有结党营私的迹象,可是几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其余几个内阁大臣之中。杨嗣昌是忠于皇上的,黄士俊逐渐偏向了钱士升,贺逢圣偏向于张凤翼,孔贞远则保持中立。

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浙党,在温体仁被免去内阁首辅之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乃至于温体仁病逝之后,浙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不能够被称之为一股力量了。

朱由检很清楚这些情况。也知道朝中的很多大臣,都在为着各自的利益绞尽脑汁,唯独没有将朝廷的事情放在心上。

世间长了,朱由检对太多的朝中大臣失去了信心,他开始信任身边的太监。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明白为什么哥哥天启皇帝会信任魏忠贤,会放手让魏忠贤处理诸多的朝政,朱由检更加的明白了。真正的自家人就是身边的太监,他们是皇家的奴才。依靠的就是皇室,他们一辈子都会忠心耿耿的。

这太具有讽刺的意味,崇祯元年,朱由检严惩魏忠贤,彻底扳倒了所谓的阉党,那个时候军队之中的监军被撤回来。朝廷大小的事情内阁商议做出决定,可到了崇祯四年,出于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和失望,朱由检重新开始赋予太监职责。

朱由检进入到乾清宫,所有太监全部都跪下了。

等到众人起身之后。朱由检面容严肃的开口了。

“你们都是朕身边的人,也是朕最为信任的人,朕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朕来治理好江山,虽说后金鞑子已经撤离了,但留下来的问题很多,朕这些日子苦苦思索,总是拿不定主意,朕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来好的解决办法。”

皇上都需要苦苦思索的事情,一定是重大的问题,不与内阁大臣商议,却要求太监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他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不过谁都清楚,若是皇上依靠这样的手段和办法来处理朝政,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第一件事情,内阁首辅谁来大人,张至发的能力,朕实在不看好,若是继续让张至发担任内阁首辅,朕怕是朝廷会乱作一团,到时候麻烦还是朕来收拾。”

朱由检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其余几人都看向了王承恩,现如今王承恩是所有太监之中地位最高的,也是最受皇上信任的。

这些太监长年跟随在皇上的身边,皇上的脾气和秉性,他们还是知道的,尽管皇上表现出来了最大的信任,征询他们关于朝廷重大事宜的意见,可他们也需要自觉,不要张口乱说。

王承恩稍稍沉吟了一下,天天跟着皇上身边,他知道皇上想些什么。

“奴婢举荐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

王承恩说出来这句话之后,东厂提督王德化忍不住开口了。

“王公公,周延儒与郑勋睿之间关系不一般啊,周延儒庶出的女儿周冰燕嫁给了郑勋睿的弟弟郑凯华,这是姻亲关系了,若是让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郑勋睿的力量岂不是更加强大,皇上,奴婢以为这样不行。”

朱由检看向了王承恩,脸上隐隐出现了一丝的笑容。

“王提督,你说的不错,周延儒与郑勋睿之间的确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且周延儒与郑勋睿之间还有一些联系,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后,周延儒甚至亲自去拜访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满朝文武都认为周延儒和郑勋睿之间的关系很好,其实不然,东厂曾经专门侦查,周延儒仅仅拜访郑勋睿一次,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近三年的时间,一次的接触能够说明什么。”

王承恩的目光变得深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