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5(1 / 2)
议论能够出现,怕是有人默许的。
看见郑勋睿的脸上带着笑容,洪承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我还以为郑大人会生气,想不到郑大人含笑面对,我真的是自愧不如啊,郑大人作战的安排,可谓是出神入化,朝廷中的某些人,根本不知道作战的凶险,坐在家里评头论足,这是对奋勇厮杀将士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的侮辱。”
“洪大人,谢谢你的提醒,这议论的事情,大可不必想那么多,什么样的议论都可能出现,这评头论足的风气,出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些人的爱好就是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似乎说出来一些格格不入的观点和认识,就是本事了。”
洪承畴内心咯噔了一下,从郑勋睿的话语里面,他听出了轻蔑和不在乎,但也听出了一丝丝的杀气。
“是我多心了,听见这些议论,实在是忍不住。”
洪承畴本来想着进一步的提醒,让郑勋睿在见到皇上的时候,内心有一定的准备,不过看目前的情形,郑勋睿好像早就知道这些传闻,那肯定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了。
洪承畴告辞之后,郑勋睿脸上闪现出来一丝的怒气,不管是谁,听见这样的评述,都是会气愤的,这是颠倒黑白,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风气在朝廷之中蔓延,与皇上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大明王朝没有多大的希望了。
第五百七十一章京城故事5
尽管杨嗣昌说的时间是巳时,不过郑勋睿还是卯时就赶到了紫禁城,宫里的太监连夜送来了玉牌,这是郑勋睿能够进入紫禁城的凭证,没有给朝廷写去奏折,就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召见,一般人视为荣耀,郑勋睿却不是很在乎。
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郑勋睿来到了乾清宫外面等候,此时早朝尚未结束。
不一会,洪承畴也来了。
郑勋睿看了看洪承畴,点头示意,尽管两人都住在官驿,但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询问的,也不会一起到紫禁城来,这是官场上的忌讳,若是两人事先通气了,一同来到了紫禁城,那就要引发皇上的怀疑了,毕竟两人都是手握重兵的朝廷大员。
巳时,已经等的有些不耐烦的郑勋睿,终于看到太监从乾清宫出来了。
按照品阶,洪承畴是走在前面的,郑勋睿自然知道规矩,落后洪承畴一步之遥,跟在后面进入到乾清宫。
进去之后,郑勋睿很快感受到不一般的目光和氛围,几乎所有人都看着他,这些人都是大明朝廷顶尖的存在。
郑勋睿神情自若,与洪承畴两人拜见了皇上。
相比较来说,年纪大很多的洪承畴,反而显得有些激动了,毕竟洪承畴能够见到皇上的时间还是不多的,也许是刻意的压制情绪,洪承畴的脸色看上去有些发白。
圣旨很快宣布。
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护卫京城抵御后金鞑子有功,敕封太子太保,郑家军赏赐白银一百万两。
洪承畴只是得到了口头上的嘉奖,没有特别的圣旨。
郑勋睿领旨谢恩,从这一刻开始。他一跃成为大明朝廷从一品的大员,与内阁大臣一样。
这样的赏赐,在郑勋睿的预料之中,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危机,如此巨大的功劳,皇上不知道该如何的赏赐了。所以只能够敕封太子太保,让其成为从一品的大员,朝廷之中从一品的文官,数目不超过十人,至于说武官,数目倒是不少,可武官与文官无法比较,地位迥然不同,就算是正一品的武官。见到了二品的文官,也是要行礼的。
当年正二品的袁崇焕,怒斩正一品的武官毛文龙,皇上没有任何的责罚,让武官的地位更加的低下。
一百万两白银,郑勋睿更是不在乎,这点银子还不够补助阵亡的郑家军将士。
不过郑勋睿可不会流露出来任何的情绪,他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够微妙了。
大明朝廷议事一般都是早朝。但早朝不可能真正的决定很多的事情,一般都是早朝散去之后。内阁大臣集中到乾清宫,与皇上一道具体的商议,所以实际上商议朝廷大事,都是在早朝之后,内阁大臣集中到乾清宫的时候。
多尔衮刚刚领兵撤走,朝廷必须要稳定北直隶的局势。很多的事情是必须要商议的。
果然,郑勋睿接了圣旨,退到一边之后,皇上开始议事了。
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处置投降后金鞑子的孔有德与耿仲明等人。
早朝的意见是一边倒。全部都是喊杀声,按照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的罪孽,杀头是最轻的处罚了,简直可以凌迟处死。
皇上提出此事,内阁首辅张至发首先开口,认为孔有德和耿仲明罪大恶极,被后金封为恭顺王和怀顺王,罪无可赦,应该凌迟处死。
张至发如此说之后,基本都是同意的声音。
郑勋睿眯起了眼睛,他曾经专门给内阁写去了奏折,提出了对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的处理意见,道理上面来说,两人的确都该杀,这样做可以让那些投降后金鞑子的人看看,下场就是如此,但郑勋睿认为两人的情况有些不同,耿仲明曾经协助郑家军剿灭了近一万的后金鞑子,而且耿仲明没有刻意的破坏城池,从这些方面来说,可以留下耿仲明一条性命,以此来表现朝廷刚柔兼济的胸怀。
郑勋睿还专门提及了,可以要求耿仲明以自身为教训,告诫那些要投降后金鞑子的人,或者是已经投降后金鞑子的人,不要做傻事,回头是岸。
为什么内阁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都是凌迟处死。
郑勋睿不相信皇上没有看到他的奏折。
稍稍思索了一下,郑勋睿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皇上,内阁议事,臣本不该插言,如何处置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早朝有了明确的意见,可臣有些不同的看法,孔有德罪大恶极,理当凌迟处死,当年攻陷登州莱州,令朝廷蒙受巨大的损失,孔有德乃是主犯,罪无可恕。”
“至于耿仲明,臣认为情况有些不同,当年耿仲明打开城门迎候孔有德,此举也是非常可恶的,想到这些,臣心中愤恨不以,但耿仲明曾经协助郑家军剿灭近一万的后金鞑子,此举不管怎么说也是功劳。”
“臣仅仅从这个方面出发,为耿仲明说情,也是有些说不通的,臣认为朝廷饶恕耿仲明,利大于弊,这么多年以来,投降后金鞑子的人不少,让耿仲明以自身为教训,告诫那些想着投奔后金鞑子的人引以为戒,不要有不轨的想法,更可以劝告那些投降后金鞑子的人,及早回头,不要出卖祖宗,不要辱没了家族。”
“若是将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全部斩杀,爽快倒是爽快了,不过那些已经投降后金鞑子的人,觉得没有了任何的退路,索性就破罐子破摔,死心塌地了,斩杀孔有德、赦免耿仲明,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朝廷连耿仲明都可以赦免,其他人一样可以赦免。”
郑勋睿说完之后,四周安静下来。
很快,一个声音冒出来了。
“臣以为郑大人之建议不妥,可谓是善恶不分,孔有德和耿仲明都是罪大恶极之人,绝无赦免的道理,况且他们跟随多尔衮入关劫掠,下手也是狠毒的,死心塌地跟随后金鞑子,臣认为朝廷就是要树立起来正气,对于这类十恶不赦之徒,就是要凌迟处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