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522(1 / 2)

加入书签

口气,他们认为早朝终于结束了,接下来散朝,众人都会马上回家去好好的烤火,让冻得冰凉的身体暖和一些。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王承恩宣读了第二份的圣旨。

这封圣旨引发了巨大的震撼。

宣读圣旨之前,太监带着杨嗣昌进入到了乾清宫,待到杨嗣昌跪下之下,圣旨开始宣读。

杨嗣昌敕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负责一切军事上面的事宜,可以代替皇上便宜行事。

这一份的圣旨,等于是废除了上一份的圣旨,也就是说内阁首辅钱士升的兵权被彻底剥夺,不过圣旨没有要求钱士升停止指挥大军抗击后金鞑子,这说明了,在今后的军事决策方面,内阁首辅钱士升要听命于杨嗣昌。

而宣布杨嗣昌为文渊阁大学士,其实就是明确其为内阁次辅。

内阁次辅可以指挥内阁首辅如何的指挥大军作战,这在大明朝廷还是头一次。

很多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皇上会召回钱士升大人。

钱士升尽管脸色苍白,但还是面带笑容的祝贺杨嗣昌。

其余内阁大臣也纷纷祝贺杨嗣昌,要知道杨嗣昌是被迫辞去内阁大臣职位的,如今一跃成为内阁次辅,且权势好像还在钱士升之上。

圣旨宣读完毕,早朝结束。

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留下来,其余人都可以回家去了。

这些人尚未离开皇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小声的议论了,这是朝局即将发生变化的一个先兆,至少杨嗣昌掌控了兵部和军权,而且可以代表皇上便宜行事。

朝局即将发生什么变化,诸多的文武大臣还是很关心的。

这里面有一个人是很失望的,那就是河南巡抚张溥,他本来以为自己的辞呈会得到批准,谁知道早朝根本就没有说到这件事情,这让他的身份很是尴尬,身为河南巡抚,人却在京城,而且河南的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李自成占据,他这个河南巡抚完全是空的。

更加尴尬和担心的,还有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他们已经感觉到朝政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迎接和面对这样的变化,是他们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第七百九十四章浙江总兵黄得功

正月初十,郑勋睿带着文曼珊和卞玉京等人,离开湖广回到南京去,他还是决定和家人一道过正月十五的,尽管时间上有些仓促,不过紧赶慢赶还是来得及。

郑家军在四川吸纳了两万的白杆兵军士,在湖广吸纳了熊文灿麾下的两万多军士,其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九万多人,加上女兵营以及调查署等等其他的部门,人数可以说达到二十万了,郑勋睿离开湖广的时候,留下了一万郑家军将士,同时留下了郑家军参将苏从金,且任命苏从金为湖广总兵。

驻扎在湖广和四川的郑家军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五千人,这些人足够应对两省之局势了,而郑勋睿在离开湖广之前,已经彻底解散了湖广和四川两地卫所的军队,后续安排和安抚的事宜由湖广巡抚徐吉匡和四川巡抚李岩分别去完成。

两省的事宜正在慢慢的走上正轨,各级的官吏正在大规模的考校和调整,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在这个过程之中,会发生一些波折,但只要总体稳定,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朝廷的圣旨,郑勋睿在第一时间就知晓了。

郑勋睿丝毫没有在意,他很清楚,日薄西山的皇上朱由检,正在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试图挽回败局,可这救不了大明朝廷,救不了朱家的皇室,大明朝廷轰然倒下,只是时间上面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皇太极不要想着占领中原,大清国将被彻底剿灭,李自成或许能够称帝,但很短的时间之内也会被剿灭。

郑勋睿暂时不会去关心北方的局势。就让朱由检和杨嗣昌去折腾,他重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南方,这个时候需要动手了,稳控整个南方的局势。

说起来真正稳定的只有南直隶和陕西两地,山东与浙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更不要说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了,他面前的对手还是不少的,浙江总兵黄得功,麾下号称二十万大军,好几次表现出来对浙江巡抚赵单羽不在乎的态度,福建总兵郑芝龙,这可是明末的大名人了,其儿子郑成功更是享誉海内外,云南的沐天波。这个沐家就连皇上都礼让三分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而且速度要快,按照历史的发展,大变马上就要到来,无比在大变革到来的前夕,解决南方所有的问题,只有彻底稳住了南方,郑家军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的开始对北方的征伐。剿灭李自成以及皇太极。

正月十四的夜间,郑勋睿一行人抵达了南京。

进入南京城池。尽管天色已晚,但郑勋睿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毕竟他在南直隶很多年的时间,而且南京也是他的家乡。

家中早就等候了,父亲郑福贵、母亲马氏、二娘孙氏,弟弟郑凯华。大街郑伶俐,二姐郑玉华,三姐郑晓玲,大姐夫孙进如等人,悉数都在等候。冬梅则是带着所有的家人,到府门口迎候郑勋睿、文曼珊和卞玉京等人的归来。

郑勋睿进入院子的时候,就闻到了元宵的香味,尽管还有一天才是元宵节。

和诸多家人见面问候之后,郑勋睿来不及歇息,徐望华和周延儒两人来到了府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