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573(1 / 2)

加入书签

任,比天高比海深的责任。”

“给你举一个例子吧,山涧的小溪你见到很多了,小溪水清澈明亮,凡是山中路过之人,或者狩猎之人,都取小溪水饮用,其水质甘冽醇香,令人不能够忘记。”

“山中有很多杂物,时常埋汰小溪水,不过这些杂物,总是能被摒弃,所谓流水不腐。”

“这小溪就好比是君王,这些杂物就好比是君王遭遇的诸多困难挫折,只要正本清源,杂质总是能够被去除掉的。”

“可有一件事情很可怕,若是这小溪水本身就带有毒性,试想流过山涧,会是什么结果,君王自身若是没有高尚的情操,不能够想着天下苍生,时刻都是顾及自身的享受,或者是牢牢守住权力,肆意妄为,那将是什么样的局面。”

“大山摒弃有毒的溪水,百姓推翻荒淫的君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崇祯皇帝勤勤恳恳,克己奉公,按说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可惜他接收的是一个乱的不能够再乱的天下,他志大才疏,根本无力去治理,他玩弄权术,反复无常,让臣下心寒,如此情况,怎么可能不灭亡,可惜啊,做一个平常人多好。”

“李自成进入京城,以为一切都安定了,以为可以安稳的当皇帝了,他忘记了当初为什么造反,他忘记了是谁支撑他进入京城,他忘记了自身的责任,进入皇宫,就要享受胜利成果了,就要为所欲为了,岂不知北直隶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岂不知百姓还在痛苦之中煎熬,可惜李自成看不见这些,他完全抛弃了当初的信仰,殊不知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情。”

“郑家军不进入京城,八旗军也要进入京城,李自成没有资格坐天下。。。”

顾君恩的心不断的下沉,他心中的所有疑惑都解开了,郑勋睿的话语就是醍醐灌顶。

郑勋睿说完之后,顾君恩慢慢站起来了。

他跪在了郑勋睿的面前,这么多年过去,就算是面对已经进入皇宫的李自成,他也从来没有跪下。

“殿下金玉良言,在下领教了,朝闻道夕可死矣,闯王不可能明白这些道理,这天下唯有殿下能够治理,在下一辈子都在追寻这些道理,可总是不能够彻底明白,今日满足了,殿下一定是万世敬仰之君主,这天下若是早由殿下治理,百姓怎么会受这么多苦。。。”

郑勋睿看着顾君恩,没有开口说话,他绝无招纳顾君恩的意思,也知道顾君恩不会背叛李自成,正是在顾君恩这样的人面前,他才有可能说出来这些话语。

这些话,看起来或许是大话空话,但这是郑勋睿内心真实的想法,他的确没有打算享受,至少在天下太平以前,没有享受的打算。

翌日,军士前来禀报,顾君恩自缢身亡,什么都没有留下。

郑勋睿听到禀报之后,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下令厚葬顾君恩。

第八百七十一章归宿1

四月二十三日,洪欣涛率领的中军抵达通州。

郑勋睿的命令迅即下达,中军十万人全部都在通州、营州等地部署,务必歼灭李自成及其麾下大军,杨廷枢、文震亨、熊文灿和杨一鹏等人迅速赶赴京城。

申时,满脸倦容、精神气十足的杨廷枢等人,进入了京城。

文震亨兼任应天府衙,维持京城之稳定,郑家军一万将士,留下一千人驻守内城及皇宫,两千人驻守外城,其余七千人全部撤出京城,进驻京营原来的大营。

杨廷枢和杨一鹏稳定朝廷所有官吏,现阶段不考虑任何调整的事宜。

熊文灿跟随郑勋睿身边,继续征伐事宜。

命令下达之后,郑勋睿明说暂不讨论其他事宜,其实也就是提醒众人,暂时不提登基事宜,可郑勋睿的话语刚落,文震亨就提出来要求了,杨廷枢等人也符合。

无奈,郑勋睿下达了第一道手令。

南京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部门,全部搬迁至北京,南京六部等机构全部撤销,改南直隶为应天省,吴伟业出任巡抚,顾梦麟出任应天府知府。

五月底之前,搬迁全部完成,所有搬迁事宜,由周延儒负责,徐望华协助。

手令下达之后,郑勋睿终于说出来了朱慈烺等人的事宜,还有一个令他尴尬的事宜,那就是已经自缢身亡的朱由检下达的最后一道圣旨,迎娶朱徽娖。

文震亨等人看着郑勋睿,仿佛不认识一般。

郑勋睿刚刚说完,文震亨就开口了,朱慈烺等人此刻绝不能够现身,必须严加看管。

杨廷枢等人完全赞同。他们本来以为郑勋睿是准备斩草除根,谁知道郑勋睿是真的准备保护这些特殊的人,如此时刻有此等的想法,在文震亨等人看来,就是神经病了。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杨廷枢暂时主持朝政大局,立刻下达了命令,南京六部等的搬迁,务必在五月中旬完成,不得延迟。

这个时候,郑勋睿已经离开京城,前往通州去了。

穿越之人的某些思想,现如今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骨子里面。郑勋睿根本就没有将朱慈烺等人看作是威胁,政权若是稳固,就算是朱由检活过来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进入通州城,郑勋睿第一个见到的是吴三桂。

说起来吴三桂算是幸运,离开山海关之后,凭借着对道路的熟悉,吴三桂率领麾下军士连夜开始了逃命,他逃跑的路线早就明确。取道昌黎、滦州直插芦台,经过北塘进入河间府。这一条线路李自成不可能安插重兵。

过了滦州之后,吴三桂回想起来郑勋睿的信函,郑家军三月中旬就抵达了山东德州,现在已经是四月中下旬,郑家军不可能总是留守在德州,再说皇上已经自缢身亡。这个消息传遍了南北各地,郑家军不可能按兵不动了,应该进入了北直隶。

想到这一点之后,吴三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进入顺天府之后。开始四处打探消息,不过结果让吴三桂颇为失望,北直隶各地都是人心惶惶,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准确的消息。

也不知道为什么,吴三桂突然决定到营州去看看,郑家军若是要进入京城,营州是必经之地,若是营州还是被大顺军占据,那么吴三桂毫不犹豫就要朝着河间府的方向撤离了。

长时间的奔袭逃命,吴三桂麾下军士走散了不少,不过他最为看重的关宁铁骑还是一直都在身边的,一片石之战,吴三桂败给了大顺军的人海战术,可是从骁勇程度来说,关宁铁骑还是数一数二的。

吴三桂这一个试探性的决定,让他少走了很多的冤枉路,营州已经被郑家军占领,而且通州也被郑家军占领了,就在吴三桂率领将士朝着通州而去的时候,他听到了郑家军已经占领京城的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