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9(2 / 2)
此时文震亨的身份最为特殊,他既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又是文曼珊的三爷爷,说出来的话语当然是不一般的。
文震亨在郑勋睿的面前明确说了,包括文曼珊在内的所有夫人,都不能够在外面做事情了,既然来到了皇宫,那就要守在皇宫里面,继续抛头露面,对皇上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郑勋睿听见文震亨这样说就着急了,洪门钱庄和调查署的作用太重要了,特别是洪门钱庄,对于王朝的兴盛有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而洪门钱庄一直都是文曼珊、卞玉京和冬梅等人直接打理的,要是三人同时离开洪门钱庄,肯定是有问题的。
郑勋睿坚决不同意。
尽管说郑勋睿在登基称帝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了不少的妥协,可是在牵涉到后宫的事情上面,坚决不愿意妥协。
文震亨无奈之下,只好找到刚刚抵达京城的文曼珊。
文曼珊明白事理,当即表示自己可以守在皇宫,不出去做事情了,但是洪门钱庄还是需要卞玉京和冬梅打理,否则钱庄将难以为继。
文曼珊若是被册封为皇后娘娘,那就是直接掌管后宫的事宜,不仅仅是卞玉京和冬梅,还包括徐佛家和杨爱珍等人,在文震亨看来,徐佛家和杨爱珍继续在郑家军的调查署做事情,肯定是不行的,如此影响太不好了。
文曼珊很聪明,知道这件事情郑勋睿一定没有松口,故而也没有当场表态。
不过文曼珊还是找到了郑勋睿,专门说及了此事,文震亨说的是对的,郑勋睿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文曼珊等人若是不在皇宫,每日里都是抛头露面,必定会引发天下人议论,洪门钱庄以及调查署,都可以找到其他人来打理,只是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文曼珊明显是支持文震亨的意见的。
郑勋睿早就陷入到沉思之中,他压根没有想到,登基称帝会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这些天他考虑最多的就是京城六部、都察院等部门的官吏,以及部门职责调整等问题。
做皇帝不可能为所欲为,就算是摒弃以前那种与文武百官对峙的局面,但也要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职责,有些应该要加强,有些应该要裁撤,既然下面的部门有了明确的职责,皇上就不要事事都去干预,皇上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懂。
术业有专攻,皇上管的越多越细,自己累死了,与百官时刻相对,戏还不好看。
朱由检何尝没有这个问题,才大志疏,却什么事情都要管,死要面子活受罪。
穿越的郑勋睿,熟知历史,也有着很多他人不可能知晓的历史积淀,但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只能够慢慢的摸索。
第一件事情,就牵涉到后宫的事宜了。
儒家思想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不少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那都是在背后,试想那个大家闺秀会站出来炫耀这些东西,而真正将这些本事拿出来炫耀的,也就是秦淮河的青楼女子,其炫耀的原因无非是抬高身价。
历史的大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郑勋睿尽管马上就要成为皇帝了,但他不可能马上与世俗的思想去抗衡,想想几百年之后,都还有很多世俗思想的遗留。
郑勋睿很清楚,做皇帝至高无上,有着最大的权威和权力,可做皇帝绝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相反做了皇帝,约束大了很多,你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出门,不可能和众人一样走在大街上,你的一言一行都收到了监督,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皇帝,无一不是有着极大的克制力与旺盛的精力。
做一个好皇帝,其实是苦差事。
后宫的事情,郑勋睿必须要妥协,这不过是他诸多妥协之中的一件事情,当皇帝就是从诸多的妥协之中慢慢做好很多事情的。
但有一件事情,郑勋睿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那就是有关京城和地方官府职责调整的事宜,有些职责必须要调整,而官吏的俸禄是首先需要调整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识偏激,对各级的官吏异常苛刻,堂堂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银子不过六十两左右,这点银子要用来养家糊口,还要聘请师爷、轿夫等等,而就算是朝廷正一品的大员,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银子也不过两千多两,这样的待遇,各级官吏要是不贪污,家人都养不活。
儒家思想之中要求官吏思想纯洁、甘受清贫的宣传,郑勋睿不赞同,这样的倡议违背了人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信阳奋斗终生,且不计报酬,但这样的人太少,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包括各级的官吏。
违背人性的规定,不可能持久,这也是大明各级官吏从上至下贪污贿赂成风的原因。
牵一发动全身,加强吏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全盘都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之中,更是要考虑周全,这件事情可不能够耽误,不能够慢慢来,好的风气必须首先树立起来,让诸多的官吏习惯,大明数百年来,官场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必须要彻底根除。
这件事情,郑勋睿没有和谁商议,他独自思考,将所思所想全部都详细记下来,之后不断分析,不断完善,慢慢确定出来新王朝诸多的“规矩”。
第八百八十一章登基称帝2
新皇登基,过程有些复杂,要求也很是繁琐,这些郑勋睿都不会特别关心,他已经明确给周延儒等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登基大典不要过于的复杂。
大明皇帝的登基大典有一个最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即将登基的皇帝,总是要实行三让的,所谓的三让,就是三次推让不做皇帝,其理由大都是先皇刚刚逝去,内心悲痛,加之自身的能力不足,不敢登基等等,为此还专门有一个劝皇上继位的团体,由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组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皇上继位。
这是大明皇帝登基的习惯,但这个所谓的习惯,被郑勋睿果断的否决。
尽管郑勋睿延续了大明的国号,但他很清楚,在他统领下的大明王朝,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而很多的规矩也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登基之前,郑勋睿主要关心的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杨贺率领的剿灭大顺军余孽的战斗情况,这件事情很是顺利,与郑勋睿的预计差不多,李自成、顾君恩和刘宗敏等人悉数死亡之后,绝大部分的大顺军军士都投降了,少部分负隅顽抗的,根本不是郑家军的对手,加之北方满目疮痍,群龙无首的大顺军也无法支持下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的稳定事宜,这件事情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随着漕粮运抵北方,大量的官吏也被陆续派遣到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地方官府已经将稳定局势作为首要的事情做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京城各部门职能的调整,或者说是变化。
有些变化。在南方已经完成,譬如说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譬如说依照田亩的数量来确定赋税,譬如说征收商贸赋税,支持商贸的发展等等,而这些政策的推行。都牵涉到王朝的发展壮大,牵涉到百姓是不是能够安居乐业。
洪门钱庄在大明各地的普及,没有引发太多人的注意,最为关注钱庄的是那些商贾,不过郑勋睿很清楚,洪门钱庄将是未来左右王朝商贸、金融发展的巨无霸。
洪门钱庄的票根不会变化,与几百年之后的存单一样,但票额很快会变化,会变化成为真正的钞票。在市面上流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