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1(2 / 2)
陈德兴的近卫师就在郭侃的钢甲步兵之后,同样是披甲牵马步行,不过是一人双马,马背上也都驮着米面。陈德兴本人还有几个跟随的将领和文官当然是骑马而行的。
跟在近卫师行军队列之后的,则是多达七万人的行军队列,其中战兵约有三万五千,是北明中军、下军第一师、骑兵师和一万两千多人的八旗马队。北明下军的主力和八旗兵正蓝旗约一万五千人留在了平滦城和榆关,以遮护大军后路。另外,在塘沽还有北明军上军第一师的四千多人负责守备。
也就是说,现在可以用于燕京周遭的北明军作战部队,包括郭侃带来的三千人在内,拢共就是四万三千。
而接下来的战役,就是以四万三千精锐对决总数可能多达二十几万的蒙古军主力
陈德兴一路上都在思索着这场将要爆发的大决战的各种可能,或是蒙古大军从燕山上扑下来围城;或是忽必烈以精锐骑兵集群插入燕京以东,切断燕京的补给线;或者干脆以大军向南扑击太原先打掉李璮
“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亢的欢呼之声,突然从前面燕京的方向一阵阵的传来,打断了陈德兴的思绪。他抬起头向前往去,巍峨的燕京雄城就在不远处燕山脚下的大平原上伫立着
通往这座北地雄城的道路两边,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扶老携幼,举着坛坛罐罐,拜伏相迎。这相迎的队伍从燕京城外十几里开始,一路铺到了燕京城内。阖城百姓,仿佛全都来迎接这阔别了不知多少年的汉家王师。
“王师王师王师”
转瞬之间,在这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中,陈德兴在马上挺直了腰背,策马上前,大步走向燕京城,向忽必烈设下的屠龙陷阱
第453章 终于把王师盼来了
“燕京阖城百姓,恭迎大明天子,恭迎汉家王师,大明万岁,吾王万岁,万万岁”
几十个穿着儒服没有戴帽子,头上梳着汉式发髻的家伙,在燕京施仁门外,对着一身戎装钢甲,坐在马背上的陈德兴手舞足蹈,大礼拜服,口中还念念有词。称陈德兴为“大明天子”,还管北明军叫“汉家王师”。一边山呼万岁,一边热烈盈眶
当先一个胡子拉碴的儒者情绪最为激动,跪在地上不住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大呼:“吾等北人,年年南望王师,今日天随人愿,终于把王师给盼来啦多少年啊,多少代人了,终于让某等着王师了”
他话音方落,那些北地儒者纷纷抬头,七嘴八舌的嚷了起来。无非就是他们“身在蒙营心在汉,南望王师又年年”,统统都是有志恢复汉家江山,但却无力实行的“有志草包”。
“你叫什么”陈德兴扬起马鞭,指着情绪最激动,眼泪流的最多的大胡子便问。
大胡子抹了抹眼泪,恭谨垂首:“罪臣姚燧。”
罪臣蒙古大汗的臣你刚才不还说“年年南望王师”,怎么又是蒙古的官儿了
郭侃凑了上来,笑呵呵指着姚燧道:“大王,此员乃是逆元丞相姚枢的侄子,关西夫子杨奂的女婿,逆元新科进士,在逆元这边也算赫赫有名的才子。”
“是姚枢的侄子”陈德兴淡淡动问,“姚枢在元国为相,尔又何故背元降明”
姚燧微微苦笑,道:“罪臣的伯父糊涂,以为忽必烈实心汉化,殊不知此獠最善作伪。一旦行汉法、开科举之策无法收揽入心为用,必然会弃汉用胡。到时候吾姚家在蒙便无出头之日。臣不甘就此沉沦,欲附汉家明主,重振汉家天下,因此不离燕京,相投于大王。”
这话倒是实在。姚枢和刘秉忠给忽必烈想出的办法是假装汉化来赢得北地汉人的拥护至少是中立。这招儿如果奏效,姚家自然是蒙古一统四海的功臣,姚燧来日也能位极人臣。如果这招没用,忽必烈被陈德兴、李璮撵出中原。那姚家还能有啥好下场
而看如今的形势,似乎对忽必烈不大有利啊
陈德兴嗤地一笑,这汉奸倒是能说会道不过有没有真本事就不知道了。若是真有两下子,便是当过汉奸又如何郭侃、郭守敬、刘孝元不都当过汉奸
“既然相投,可有建言”陈德兴问。
姚燧道:“罪臣是书生,不敢与闻军国大事,但是臣自幼随在伯父身边,除了学习经义,便是协助伯父处理政务。自觉长于民政,可为大王治理燕京数十万生民。”
“数十万生民”陈德兴回头看了看跟在身边的赵复,政务上的琐事,陈德兴向来是依靠黄智深、赵复和邓明潮等人处理的。计划之中,赵复会在收复燕京后担任知燕京府一职。
赵复就在马上提问:“姚端甫,你可知燕京城内有多少户口”
“燕京原有户两万五千一百二十,口十五万一千二百八十。其中色目三千二百十二户,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五。蒙古人各有所属千户,不入燕京户籍,因此不知多少人口。自王师西来,鞑子又从开平、通州、涿州、蓟州、易州、雄州等地及燕京四乡迁入五万五千余户,口三十一万七千六百。其中色目户有八千三百户,口三万六千余。另有自行入城之各地商民约有两三万人。前日随蒙古撤离的百姓约有三万余人,多是色目人。在城中骚乱中送命的也不下三千,同样是色目商人为多如今燕京城中有汉人、色目百姓合计约八万余户,口约四十八万有余,其中色目人约有万人。”
这个姚燧本就是管户籍的官,又是个仔细做事的人,所以说起燕京户口来还真是头头是道北地的文官和南宋不一样,都是能做事会做事的。因为他们要和色目人竞争上岗,那种道德文章一流,做起事情一窍不通的文士就算有个官也不会有差事。
八万余户,四十八万人口
这个数字放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