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1 / 2)
腿,谁有李隆基的大腿粗可是现在心心念念想着的却只有:亲身参与到重大历史事件中去,在自己手中,亲手将历史走向改变。
这河中之战,这次绝不能败
现在跟着传旨人回去,无非是做个幸进之人,讨好皇帝,然后获得大量赏赐,住大宅子,娶几个老婆,荣华富贵。可是这样一个身份,想要有所作为,却是难上加难。而四年之后,就是安史之乱。
而现在,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参与河中之战。有自己这个先知先觉的后世之人给高仙芝做参谋,安西军的胜算总是要更高一些。而且自己现在已经跟葛逻禄人打得火热了,自己亲自盯着他们,也能更放心一些。多保存一些安西将士,到时候安禄山造反,也就多一分平乱的力量。
还有另一方面的意思,大乱将至,只能靠武力平定。统领大军,征战四方,平定天下,正是萧去病最大的理想。这次跟随高仙芝征战河中,未尝没有向高仙芝学习怎么带兵打仗的想法;同时还可以建立功勋,作为日后崛起的政治资本。如果现在转身离去,不管此战胜负如何,萧去病都会有遗憾。
胜了,萧去病失去一次学习观摩的好机会,失去一次建立功勋的好机会;败了,萧去病会一直这样想,如果当初我不走,说不定就不会败,这会成为萧去病一辈子的心魔,一辈子纠缠自己。
萧去病许久没有回应,围观的众人都焦急万分,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
传旨的宦官也急了,面色变得相当难看,有些不耐烦道:“萧侯,接旨啊。”
这死太监的声音又尖又细,语调阴冷,听的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萧去病一下被惊醒,抬头就看到宣旨太监那张阴阳怪气,满脸不豫的脸色,像谁欠了他几万贯钱没还一样。萧去病的火气一下也爆发出来了,你不高兴,我还不高兴呢。他一下做了决定,索性站直身子,豁出去了:“这旨我不接。”
传旨太监目瞪口呆愣在那里,他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他声音颤抖道“什么,你敢抗旨”
萧去病脑子里各种念头转得飞快,关键时刻,灵台一阵空明。他想起在汉唐也有很多不接圣旨的例子,最后也都没事。唐朝不同于明清,皇权不是很大,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很多时候也相对平等,像是朋友。比如魏征就多次当面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也只能笑呵呵耐心听他说完,为此还憋死了一只猎鹰。再比如宋璟,张九龄就多次顶撞,驳回唐玄宗的意见。这个时候接圣旨也是不用下跪的,平常朝会的时候大臣和皇帝也是一样,大家都坐着。
貌似就在唐朝,就有很多次皇帝下旨相召一些大儒和道士,他们却死活不去的例子,最后皇帝也没拿他们怎么样。好在唐朝的皇帝还比较讲理,不是很专权。如果换做是野蛮专横的“我大清”,萧去病就是有千般不愿,也不敢违逆半点。就赌这一次了,萧去病大声道:“天使借一步说话。”
高仙芝的中军大帐,萧去病一躬到底,做了个大揖:“萧去病奉师命下山,师父命我先到安西相助高中丞;再至长安,辅弼陛下,因此下山之前给我取字辅臣。此次高仙芝出征河中,实在是关系到大唐今后百年国运,请恕我现在不能奉召,待河中事了,我自然会跟天使回长安参见陛下。”
宣旨的宦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家的老熟人,原来安西军的监军中使边令诚。进入大帐之后,王承恩就给萧去病做了介绍。边令诚死死盯着萧去病,一双眸子满是怨恨,威胁道:“咱家只管按圣旨行事,却管不了那么许多”
萧去病道:“我可以写一份奏疏让天使带给陛下,详细说明原委,陛下宽厚,想来不会责怪。还请天使成全。”
边令诚冷冷道:“不行,陛下着急见你,你必须现在就跟我回去。”
萧去病笑了,他走开两步,打了两下太极拳架子。身体的骨骼肌肉发出一阵阵轰隆隆的雷音,好似有滚雷在身旁炸响。通过这十多天每天坚持不懈的练习,萧去病的拳术已经练到筋骨齐鸣,雷音随手的境界。他正色道:“天使莫要相逼,否则我若要跑,你们谁能拦得住我”
边令诚一下被惊得呆若木鸡,好半天没回过神来。王承恩赶紧过去相劝边令诚;高仙芝,段秀实则一脸尴尬,恨不得别人能把他们当做一团空气。
不得不说,萧去病的这一手确实把边令诚唬得不轻。一下反应过来,看到对方是仙家弟子没错了,皇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着急要见他。既然是这样,他要跑自己还真拿他没办法。如果他真的跑了,皇帝不知道该怎样责怪自己,看来只能照他的说的那样做了。
只是这样一来,难免会被皇帝认为自己没用。辛辛苦苦,日夜兼程跑这么一趟,不但一点功劳不会有,反而会受到皇帝的责罚和冷落。突然之间,边令诚就把萧去病恨得牙根痒痒的。
萧去病也知道,自己这样做,倒不会得罪皇帝李隆基。最多当时郁闷一下,只要到时候自己能帮助高仙芝在河中立下大功,李隆基高兴还来不及呢。但肯定是把边令诚得罪死了。想到边令诚在另一个时空的所作所为,萧去病就觉得头大。还没到长安,就给自己树下一个大敌。算了,到时候小心应对就是了。
好半天,边令诚终于咬牙切齿,悻悻地同意了萧去病的折中办法。拿了萧去病写的奏疏,对高仙芝,王承恩挽留他留宿一夜的话听都不听。转身就带着几名万骑骑兵,在人们诧异的目光中,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安西军大营,前往不远处的驿站。
经历了这个插曲之后,一路上都没什么事情发生,大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距离安西四镇最西端的疏勒镇也越来越近。然而高仙芝,段秀实的脸色却一天差似一天,原因无他,他们早先在龟兹就派出去的斥候,一个都没有回返。
这太不正常了
第二十六章 初遇蛇牙
葱岭,位于安西四镇最西的疏勒镇以西,是几条山脉的汇聚处,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葱岭横隔东西,隔绝内外,葱岭以东,就是安西四镇,以西就是河中昭武九姓。
葱岭有两条道,向南,可经小勃律进入吐蕃,或者折向西南,可经吐火罗今阿富汗进入天竺。这条路多高山险阻,偏僻难走,却是吐蕃北上进入河中或者安西的必经之路。四年前高仙芝攻占小勃律之后,就牢牢卡主了这条通道,遏住了吐蕃进入河中和安西的咽喉,吐蕃与大唐的西域之争,大唐牢牢占据了主动。
疏勒向西,沿赤河北上,翻越葱岭则可以到达宁远国的渴塞城,这条通道正是安西军进出河中的必经之路。而宁远国正牢牢卡在这条通道的出口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难怪大唐对宁远国格外重视。
萧去病此刻就行走在这条山道上。大军还未到疏勒镇的时候,高仙芝就发觉出事情的蹊跷,派出去打探河中情报的斥候一个都没有回来。直到李嗣业从疏勒派人来回禀情况,才知道这些斥候在去往宁远国的路上都遭到了伏击。十几个斥候只有两人挣扎着逃了回来,且身受重伤。
萧去病所在的这支十人队伍,正是高仙芝派出的第二批斥候。这是萧去病提议的,十人都身手不凡,精通骑射的精锐,安西军四人,除了萧去病,还有顾小俊,李二狗,和一名叫做王河水的斥候老兵;葛逻禄人五人,由射雕手阿米尔江带领;还有一个带路党曹阿揽延。十人二十马,为大军先行开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