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8(2 / 2)

加入书签

“张云山,我命你率警卫排留守根据地,保卫全村父老的安危,纵然全排战死,也要保护乡亲们周全,记住了没有”乔佑华对一旁的张云山道。

张云山虎目含泪挺身大声应道:“卑职谨记请大队长放心”

乔佑华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如果在我们回来之前,日军再次大规模进攻,那就让老乡们都退到后山去吧,依托地道和小鬼子周旋,相信你一定能够坚持到我们回来”

“嗯”张云山这个年仅十九岁的汉子终于忍不住流出了不舍的热泪,“大队长,我舍不得和你们分开,我也想跟你们去南京。”

“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如果你也跟我走了,谁来保护郑村和附近的乡亲们呢相信我,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希望那时候,你能够把我们的留守队伍发展的更加壮大,之前缴获的武器弹药,我不带走。

全部留给你,你可以适量的招募新兵,扩充队伍,但一定要严格把关,居心不良的之徒一定不能收留”乔佑华耐心嘱咐道。

张云山抹了把眼泪,郑重点头:“是,我记住了,大队长。”

乔佑华转过身,大手一挥:“上车上马,出发”这次南下,乔佑华带着三个中队和两个排,兵力约四百人,由于马匹的不足,所以调集了十二辆军用卡车,这样也能拉运路上所需的粮食等物资。

经过这么多次的战斗缴获积累,特遣队储存的汽油已经不少了,至少够这十辆二卡车南下到南京的了。

当然,一路上少不了要在日战区穿行,就算汽油不够,只要能打上几次胜仗,也不怕没地方补充。

乔佑华一声令下,三个中队以及侦察排和机炮排的战士们便纷纷翻身上马,上车,乔佑华也骑上了那匹白色战马,带着队伍离开了郑村这个待了近两个多月的地方。

在华北平原上,九月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尤其是今年的高粱晚熟,离开郑村,到处可见正在田地里收割高粱的百姓。

见到有军队开过,不少百姓都侧目张望,在杨柳镇范围之内,百姓们都对龙牙特遣队拥戴至极,到不会产生惧怕。

战马奔腾,卡车轰隆,龙牙特遣队呼啸而过,很快消失在了茫茫尘烟之中。

带着队伍出了杨柳镇,乔佑华一路南下,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开出五十多公里,已经出了正定和石门的范围之内。

侦察排全部清一色的骑着战马,变成了骑兵侦察排,一处树林中,乔佑华正带着主力部队停下休整。

刘一刀却带着侦察排去前方探路去了。

正等待间,十几名骑兵侦察兵策马狂奔而来,为首的一人赫然就是侦察排排长刘一刀。

来到树林,刘一刀翻身下马,乔佑华等人走了出来。

刘一刀挺身敬礼道:“大队长,前面十里就是铁路线了,我们要想继续南下,得越过这条铁路线才行。”

“有没有找到好的路径”乔佑华问道,如果只是徒步行军的话,那随便找一段铁路线都能过去,但现在队伍有卡车和战马,就必须得走真正的公路了。

“找到了,十里开外有一小镇,名叫灵武镇,镇中一条公路横跨铁路,我们可以通过,只是,这个镇子上驻扎了不少鬼子和伪军,还有一辆铁甲列车停留,要想突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刘一刀道。

第74章 :南下征途二

“铁甲列车”乔佑华听的眉头一皱,这玩意可是个大杀器,虽然只能在铁路线移动,但它上面可以装载一百五十毫米的大口径重型火炮,甚至是两百四十毫米的超大型口径重炮。

据乔佑华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这种铁甲列车,鬼子在关内用的倒不是很多,反而是在东北地区用得最多,用来巡逻铁路线,是最有效的大杀器。

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是当时中国的铁路最繁华的最多的地区就是东北,整个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更是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一般来说,出动这样一辆铁甲列车,再辅以一些骑兵和机动部队组成的巡逻队伍,铁路线五公里范围之内,那都是无敌的存在。

无他,实在是因为铁甲列车这玩意火力太强大了,一辆铁甲列车随便装备几门重型火炮,那火力几乎要赶上寻常的日军一个师团还要强大,更别说是子弹都不充足的中国抗日武装了。

也幸亏中国的铁路不像同时期欧洲的那么发达,否则鬼子的这种铁路大杀器可就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了,当然华北的铁路线虽然没有满洲地区多,但也要好过水网遍布的江南地区的。

现在日军正在攻略山西,这正太铁路出现日军的铁甲列车也就不足为奇了,奇怪的是,这辆铁甲列车怎么会停留在灵武镇这样名不经传的小地方。

疑惑之下,乔佑华当机立断道:“海东,你们带领大部队在此等候,我和一刀去前面看看。”

“是,多加小心。”姜海东欣然点头道。

乔佑华当即翻身上马,在刘一刀等十几名侦察骑兵的簇拥下,朝着那灵武镇方向奔去。

五公里的距离对于骑着战马代步的乔佑华他们来说,眨眼即到,来到距离灵武镇约二公里开外,乔佑华等人便下了马,徒步悄悄朝铁路线接近。

所幸这里的高粱地还未收割,他们依托着高人一头的高粱掩护,抵近来到了距离铁路线不远的地方。

刘一刀趁着乔佑华举起望远镜之际连忙指着前方不远的车站方向道:“大队长,你看,鬼子的铁甲列车就停在那边。”

望远镜所及之处,一列有三节平板列车组成的装甲列车静悄悄的停在车站内,那平板列车周围有一米多高的钢板裙板,足以抵挡极大部分的枪弹射击。

三节平板车皮上此刻都蒙盖着灰色的革皮盖布,盖布凹凸不平,可以判断底下应该就是那些大口径火炮。

车站周围建有两座炮楼和若干碉堡,车站外围铁路线也有鬼子和伪军不时来回巡逻。

横跨铁路的那条公路更是被鬼子设置了路障,路障两边构筑了沙袋等防御工事,架起了两挺轻机枪。

看来要想从此处通过,必须得干掉这个小镇的所有日伪军守敌,如果没有那辆铁甲列车的话,乔佑华会毫不犹豫的下令部队发起突然进攻,干掉这里的守军,然后通过。

但是现在却不能不谨慎了,因为一旦突袭不成,给鬼子的铁甲列车反应过来,那自己的进攻部队可就要承受数门超大口径的重炮轰击了。

真是那样,自己手下这三四百人,恐怕还不够那些两百毫米以上口径巨炮轰上几轮的。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两百毫米以上的巨型火炮一炮轰击下来,那爆炸杀伤范围至少是五十到一百米,在这样开阔的平原地带,要真挨上这么一炮,至少得报销一个排的兵力。

“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