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5(1 / 2)
铁吾带队的是一群投诚伪军呢。
群众的行为总是和他们的喜好息息相关,包洪志见宣铁吾有心比较,还把人都拉出来,似乎想找回场子。
“警卫员,集合1营3连。”
包洪志心说,就你们这些军官训练班出来的,即便是花架子也不见得能走的利落了。
3连长和不明白首长为什么突然让他们连集合了,3连刚刚从村子外训练回来,战士们脑门上都凝着汗珠,跑步而来。
“报告首长,3连连长谷兴荣,前来报到。”
“看看那些人。”包洪志眼神一瞟宣铁吾的方向,3脸上顺着包洪志示意的方向看去,心说:“难道是这些大官们惹着首长了”神情不解的将视线转回到了包洪志的脸上。
“让他们看看,你们是怎么训练的,别的我不要求,就是要让这些少爷兵知道,想在东北立足,没点真本事谁也不会买账。”
“是,保证完成任务。”
很快3连在村口的空地上,开始拼刺训练,喊杀声震耳欲聋。尤其排成一个方阵的一百多战士,整齐的跟着连长谷兴荣的动作,上百人形容一人的整齐严一。
杀
一二,杀
3连一亮出来,就气势上已经盖过了军官团的阵势,杀气腾腾的喊声就像是在战场上嘶喊一样,震慑人的心扉。
此刻宣铁吾相信,就是有一队日军在3连面前,这支部队就是用白刃对战也丝毫不会处于下风。
刚刚经历过嫩江战役,纳河阻击战等大小战役的警卫旅,已经是一支百炼精兵。士兵在训练上和心态上,都完成了内外如一的状态,真正的成为百战雄兵。冲天的杀意,形同不败的战场,屹立在天地之间。
宣铁吾知道这支部队经历过什么,杀气浓郁的如同地狱战士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
只有在血战中滚打过的部队才有这样的气势,而这些正他手下这百余人缺少的。
明知不敌,却不能将信心都输掉,宣铁吾双手举起,做合唱指挥状,起头唱道:“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
虽说,一场比试,两队人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宣铁吾的鼓舞下,观摩团的军团们也感受到了这种沙场点兵血征衣的豪迈。
包洪志虽说心结难解,但对这支派来的观摩团,或者说小分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包将军,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对我们冷眼相对,但是我要告诉你,宣铁吾可以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包洪志没有答话,从口袋中摸出一封信给对反,然后冷冷的说:“明天一早5点,集合你的人出发去绥化。”
第一卷泣血年代第四五三章大时代,大背景
更新时间:2012103016:52:33本章字数:5430
第四五三章大时代,大背景
绥化总指挥部内,电台滴滴答答的吵杂之音随处可见,伴随着这种急促的声音的是往来的参谋们形色匆匆的步伐。
真正的较量还没有开始,最后的底牌还没有解开。
但正是这个关键的时节,才是最折磨人的,等待的煎熬搅动的人的心虚不宁,而时间就像是静止了一般,一直凝固在决战发起的那一刻,就像是一座墓碑,诉说着一段往事,却没有未来。
打了近4个月,从夏季战役一直延续到,松嫩战役。
大小战斗上千场,双方虽说投入的兵力都在二十万以下,但是渐渐的有种演变成会战的样子。
一战定生死。
一战定乾坤。
值此关键时刻,任何一点闪失,造成的结果都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战争有其铁一般的法则,军队的战斗力,天气状况,士兵的士气,还有指挥官的指挥能力,都是导致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东北的这场战役,美国人在关注,德国人在关注,苏联人同样也在关注。
这并不是说,松嫩战役可以左右整个中国战场,甚至远东战场的格局了,而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被西方列强承认才不过短短的三十多年。
但是却爆发出了一种让英美都害怕的战争爆发力。
是的。
爆发力,而不是持久力。
这种爆发力倾斜到任何一个对手身上都将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在欧洲战场,德国席卷英法,成为真正的欧洲霸主。
但是很快,眼光卓越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现,日本海军虽然在太平洋上可以称雄,但陆军却并没有显示出一个列强应有的实力,最大的原因是在数量上的差距,相比苏联的庞大陆军数量,德国在完成全部总动员之后,兵力也会超过700万。
而日本呢
自从37年在中日全面开展之后,在百年的时间内,军队数量迅速从40万扩编到100万。但之后的两年时间,陆军数量总是维持在每年新增20万的这个限额之下,这就说明,日本的陆军训练新兵的方法是很成问题的。
实际上,即便具备空中优势,和火炮的数量优势。
日军陆军也经常在相对于装备差不多,火炮数量不如日军的中队面前吃瘪。
这就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日本的陆军的战斗力被潜意识的估高了。实际上,其战斗力远远不如英法所估计的那样,和苏联相当。就陆军的战斗力来说,中日之间,在小部队作战中,一旦碰上中队中训练出色的部队,日军根本就占不到任何便宜。
比方说,张自忠的59军,装备落后于日军很多,但是两军交战的结果,伤亡几乎持平。
渐渐的,连苏联也开始承认,中队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弱小。
而欧洲的巨变,已经让苏联人异常的警觉,并单方面断绝和中国的武器贸易。这而就给缺乏军工业的中国抗战增加更大的困难。而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是绝对不能倒下的。就像是英国之印度,如果英国没有印度,丘吉尔也不会有底气在议会上口口声声说要战斗至最后一人。
所以,宣铁吾出现在东北,也有蒋介石在战略上的一层考虑。
是否可能在中国东北,通过苏联的放行,将美国的军事援助送达东北,而在大后方招兵,形成国民政fu也在松花江边上收复失地的局面
曾一阳或许很厉害,但是受制于军工的发展,其部队也不会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一旦东北成为三方势力角逐的地方,那么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就不会经常担心整个黄河以北缺一个强有力的作战集团,作为国民政fu的代言人。而且这个代言人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军事才能。
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曾一阳部的发展壮大,也要通过控制区域的不断增加,从而扩编部队,达到缓解华中战场的压力,形成战斗力后,分化日军的兵力。为华中反攻争取更大的筹码。
自打住到重庆之后,蒋介石就一直想着能够在某一天打出去。
空间换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