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3(2 / 2)
“老刘,是否请示一下中央,作为皖南之后,重庆谈判的筹码”曾一阳转身向刘先河寻求意见。
刘先河颔首答道:“我虽然也不赞成东北出现中央军的影子,再说就是一群伪军,也不是中央军。但如果将其作为筹码,让重庆那边的谈判顺利一些,我个人认为,不失为一步好棋。”
第一卷泣血年代第四六五章感觉超好的斯大林
更新时间:2012103016:52:41本章字数:5611
蒋介石的刻意回避,让战争的烟云更加的扑朔迷离起来。
官云相在皖南发动的进攻到了第三天。面对缺少弹药的新四军皖南主力部队,中央军一开始的猛攻并没有取得他预料中的胜利,反而在包围圈扎紧之前,一部数量不明的新四军先期突围出了包围圈。
这让官云相心中更加没底起来。
叶挺还在包围圈内么
新四军的主要机构还完好吗
设备和往来文件能否缴获
对于官云相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仅仅为了消灭一个新四军皖南主力,蒋介石还不用担负这么大的政治风险,他是另有所图。官云相明白,他就是一把刀,一把蒋介石手中的刀。
但是他又担心,一旦活干的不漂亮,蒋介石还会信任他吗
官云相非常清楚,蒋介石要什么。
对新四军下达的作战命令,东南局和中央往来的文件,以及在东南最重要的人物,项英。就项英脑袋中的秘密,就足以抵得万人新四军的战果。但别说对官云相了,连对顾祝同来说,抓捕项英是很难完成的一个任务。
这不仅仅是项英此人性格刚毅,极少接受妥协。
另外一点就是,战场硝烟弥漫,很多文件都会因为战场的不确定性而被销毁,比方说东南局和西北中央的联络文件,电报,以及签发的各种档案命令。其中不少都是牵涉两党处理方案的,极容易被国民党抓住,成为战斗打官司起来,对新四军不利的证据。
这些文件被销毁的可能性很大。
面对亲临抵达皖南的顾祝同,官云相显得很为难,也很紧张,身后的一行作战参谋,情报参谋们也各个都默默的跟着两个大佬摆闷葫芦。
良久。顾祝同这才叹了口气,可惜官云相想着心事,根本没心情去搭茬。无奈之下,只好自言自语道:“委座对你们很关注。”
关注官云相心中苦笑,能不关注吗以前都是小打小闹,无伤大雅。可如今是千军万马,委座能关心吗就差国民政府宣布,要打内战了。
“顾长官放心,我32集团军下官兵,八万余人。必定歼灭叛军,捍卫中华军魂。”官云相无奈之下只好先把决心表出来。
将来如何
他已经管不了了,这是大佬做法,他这个底下的小妖只能顺应头的意思。
其实官云相想的没错,皖南的事变逐渐演变成了中日之间,国战的重要变数,,国民政府之间的斗法。为伪满。汪伪和日军之间的重大战略转移。埋下了伏笔。
不过这些,说起来有些言之有早。
“听说有新四军有一部已经突围,已经确认是那部分了吗”顾祝同来茂林,主要是确认新四军的指挥机构,闻听有新四军有部队突围了,当然坐不住了。
官云相心说。终于来了。
点头承认道:“确实又部分新四军突围去了苏南,不过我已经确认。新四军军部还在包围圈内,突围的是其教导队。”
顾祝同心松了一口气。只要叶挺在,一切都好说。新四军成立之初,两党就为此多次争论,新四军不像八路军和40军,这两支部队完全都是正规部队组建,战斗力强,给予战斗序列是众望所归。但新四军不同,主要是在江南的游击队和部分进步人士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叶挺在组建之初,确实起到的重要作用。
只要将叶挺控制住,对他来说,对重庆来说,都有挽回的余地。
“报告”
官云相挥手示意部下,不要支支吾吾的,他哪敢瞒着顾祝同啊“说”
“报告总司令,新四军来人要求谈判。”“
“谈判都已经打了,还有什么可谈判的让他们回去,战场见真招。”官云相正好让人将人扣轰走,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话很多军人都会遵守,只要对手不要太无理。
“慢”
顾祝同站出来,拦住了正好离开的传令兵,询问道:“对方来的是什么人”
“新四军军部的一个作战参谋,拿着军长叶挺的信件而来。”
“去把信件拿来。”
顾祝同将信件看完之后,心说:“希夷啊希夷壮志难酬,还不如进入中央军,就叶挺的独特身份,加他的能力,必然会被蒋介石重用。即便当以一个集团军司令也不怕。”
官云相见顾祝同和叶挺都往来信件了,这是要干嘛啊
“顾长官,您这是”
顾祝同玩味一笑道:“谈判可以,让希夷来,其他人和我不对等。”
“高,顾长官此计甚妙。”官云相笑的挤眉弄眼的,他就怕叶挺临阵指挥,一心要突围,他这里真有可能出纰漏。
当夜,赶来谈判的新四军中将军长,叶挺。被顾祝同扣留。随即,官云相命令手下两个军,全力发起进攻。
抗战爆发三年,欧战爆发的第二年。
苏联人已经习惯了在战争边缘行走的现状,大国的优越感让很多人有些飘飘然。
国家的实力在蒸蒸日,对斯大林来说,日本威胁不了苏联。苏联的对手只有一个德国,希特勒想要进攻苏联,斯大林早有预感,但是巴尔干的局势,肯定会对德国的战略部署造成一些影响。
斯大林关注远东,却也放任远东。
中国拖住了日本整整三年,这让他发现日本其实就是海军强,陆军和空军的战斗力连威胁苏联的资本都没有。曾经,他在国民政府的三大战役的失败之后,悲观过,认为苏日之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他也抛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