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52(2 / 2)

加入书签

苏德双方的空军实力差距就立即显现出来了,德国此时还剩余有一万一千架飞机,而苏联就只剩余三千多架飞机去了。其实德国已经在莫斯科周围取得了局部的空中优势,所以隆美尔才敢让空军全程掩护装甲突击群。

苏军在莫斯科周围修建有无数的防御工事,有的地方虽然没有驻守多少人,但坚固的工事却不少,但朱可夫派出的八十万人趁着夜色进入这些防御阵地后,苏军的几道防线立即成型。

苏军阻止俄罗斯解放军的穿插能力增强了,但莫斯科防御圈的兵力也随之减少,防御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就是有失必有得了。

德军的飞机飞临苏军阵地上空,喀秋莎火箭炮早就跑得没有影子了,苏军第一线的防御阵地这下可是惨了,没有喀秋莎火箭炮的德军飞机开始轰炸苏军防御阵地。

无数的航空炸弹如同雨点一般落下来,钢筋水泥工事反而成了苏军的坟墓,那些在躲在简易战壕的苏军反而没有事,至于苏军的大炮和防空火炮,永远都是党卫军空军优先攻击目标。

但是任凭党卫军的空军怎么寻找,都很少发现苏军的炮兵群,就连苏联的防空火炮也好像凭空消失了,反常即为妖,也不知道朱可夫又在搞什么飞机。

这些情况反映到隆美尔那里,这更加让隆美尔确定朱可夫绝对还有杀手锏,至于朱可夫什么时候下套,什么时候使用杀手锏,这个还真不好判断。

隆美尔既然想不明白,当然也不会去苦苦思索,但隆美尔可以肯定的是,朱可夫这样的名将,一般情况下不会干十分愚蠢的事情。

在德国拥有制空优势的情况下,朱可夫的杀手锏不可能放到白天来进行,不然朱可夫的杀手锏“喀秋莎”只能使用一次就要被党卫军的空军全部摧毁,朱可夫这样的聪明人不会这样干。

好吧你朱可夫是聪明人,打算晚上对我用杀手锏,那我晚上不进攻,并且还后退一段距离,只在占领的阵地上留点警戒兵力,朱可夫你的“喀秋莎”不是可以打85公里吗

我晚上悄悄地从前沿阵地后退十五公里或者十公里,然后我在前沿阵地只留点警戒兵力,你朱可夫是用大炮轰击也好,用喀秋莎轰炸也好,你随便,然后咱们白天见真章。

不离不弃的兄弟们,有什么随便给点吧

500第500章 神来之笔

我白天进攻五六十公里,晚上我后退十公里又如何,我布置在距离前沿阵地的炮群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有哪些警戒兵力能准确指示目标,我看你朱可夫怎么隐藏使用自己的秘密武器。

要知道弗拉索夫的一百多万俄罗斯解放军和二十万德军有差不多两千门大口径的火炮,朱可夫如果以为乘着晚上就可以夺回失去的阵地,先问问这两千门的大炮吧。

莫斯科苏军总指挥部,朱可夫与崔可夫两人也是焦头烂额,主要是现在德国拥有很大优势的制空权,如果苏军在和德军拼飞机,那要不了几天,苏联空军就得完蛋。

所以朱可夫在今年避免派出空军拼消耗,苏军剩余的三千多架飞机,真拼不了几次了,现在异常空战,双方出动的飞机最少都有几百架,彼此能回来的都不太多。

德军飞机与苏军飞机的战损对比大约是1;18,本来苏军飞机就明显少于德军,如此战损之下,朱可夫让空军避战到后方机场去,也是无奈之举啊

朱可夫也不是让苏联空军去后方无所事事,他把苏联仅剩的空军派到了乌拉尔工业区去了,这样做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苏军在乌拉尔工业区有了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隆美尔派出的两股大型穿插部队只能为德军修建一些野战机场,所以德国的穿插部队在进攻乌拉尔工业区的时候,只能得到一些德国空军援助。

朱可夫这招真是神来之笔,德军在莫斯科周围形成了绝对的空中优势,而苏联在乌拉尔工业区也形成了绝对的空中优势,苏联空军还逃脱了全军覆灭的下场。

朱可夫部署在俄罗斯解放军前的部队中,有六个炮兵师,两个火箭炮师,一个反坦克炮兵师,三个防空高炮师,坦克朱可夫就没有派出来,因为没有空军掩护,派出来也是送死,不如放在莫斯科城内,等着和德军打巷战。

苏联一直都是大炮兵主义,苏军炮兵师分为三类,一是野战炮兵师,装备有76毫米野战炮60门,122毫米榴弹炮45门,152毫米加榴炮30门。

二是战防炮兵师,也称反坦克炮兵师或机械化炮兵师,装备有45毫米反坦克炮50门,76毫米反坦克炮28门,100毫米反坦克炮12门,自行反坦克炮35辆。

三是高炮师,装备有37毫米高射炮30门,57毫米高射炮16门,85毫米高射炮11门,100毫米高射炮7门暂缺,还有探照灯部队和雷达部队。

苏军大部分自行火炮都配属给了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在专门炮兵部队里数量较少,所以这些炮兵师装备的大部分都是牵引式火炮。此外,有些炮兵师还装备有很多大口径迫击炮,像120毫米、160毫米和210毫米的都有。

这样算来苏联一个炮兵师各种口径的火炮大约有二百三十门左右,朱可夫部署在莫斯科外的阻击部队,各种火炮加起来大约才两千门。

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炮兵火力了,和俄罗斯解放军和二十万德军的火炮苏联差不多,德国有坦克,苏联没有派出来参战,但苏联有碉堡和工事,而德国是进攻方,苏军阻击部队只有八十万,而俄罗斯解放军有一百七十万,另外还要加上二十万德军部队的协助,德国还有空军支援,而苏军阻击部队没有。

如此看来德军一方肯定要强大得多,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只看强弱,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

弱势的朱可夫一方,为如何使用自己手中的炮兵力量,分散使用达不到小的炮击效果,反而浪费弹药,集中使用有面临德国空军的威胁,朱可夫其实很难的。

说实话,自从德军进攻集中七百多万军队开始莫斯科决战以来,朱可夫布置的莫斯科防御圈在不断地被突破,防御阵地在不断地萎缩,租客损失的兵力也越来越多。

苏军该如何应付当前的危急,朱可夫和自己的副手崔可夫,就在自己的指挥部紧急讨论起来了,

“崔可夫同志,我看咱们还是利用晚上好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德军飞机对咱们炮兵的的致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