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6(1 / 2)

加入书签

背篓夹层里,外面用半筐药材和野味打掩护,小腿上绑着五四手枪,穿着一身黎族装束信心十足的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这边大伙儿看着他的形象,感觉怎么看怎么象那七八十年代传奇故事中的台湾特务

至于对明朝水军的监视,则只能交给黄晓东船长负责了军事会议结束后没几天,黄晓东就开着琼海207出发去海口。他将在那里直接用船上雷达监测明军水寨情况,顺便把舒中这位王牌大贱谍送往潜伏地区,以及随时准备在发生意外时接应他逃跑。

庞雨曾担心说这样二十四小时开启雷达,会过于消耗电力,燃油以及机器寿命,但黄晓东却很愉快的告诉他完全不用担心。

“我只需要远远用雷达扫描一次明军水寨,记住那些大船的荧屏特征就够了,以后每隔几个小时开一次机器,看一看那些大船还在不在就行,谁耐烦整天盯着他们看。”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琼海号就这样出发了。在临出发前机械组的同志们和老郑等人互相配合,对琼海号进行了一点小小改装他们用钢筋和钢板加固了琼海207的船头部位,这样在碰撞时不至于损坏船体。

琼海号的船头本来就呈锐角形,如今外面又给覆盖了一层厚钢板,还给浪花打的贼亮,简直就成了专用的冲角凶器。为了测试它的效果,改装人员特地从当地渔家手中买来几只报废的旧渔船,让琼海号进行了几次冲撞测试,也让黄晓东体验一下“手感”。

“这里没有海事警察,也不会有人找你索赔。只要碰上拦路的,别管对面是渔船还是什么,该撞就撞,千万别手软”

老解很没良心的这样教育着十八岁的年轻船长,他也担心啊琼海号这次出动,船上人员还不足十人,携带武器也很少,万一被明朝水军来个跳帮大作战,摸上了船,那可就惨了。

该外派的都打发出去了,接下来就是内部调整。外部的侦察工作固然重要,而内部全体人员战斗力的提高则更是决定性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当然就是武器的配备。

他们的火枪数量并不足以做到人手一支。尽管王若彬做了最大努力,把船上所有能拿来当作火枪发射管的金属管材都给利用上了,到最后也才凑出了七十支不到的枪械。为此需要配备的子弹则已经是五花八门,从标准铜壳步枪弹到纸筒包裹的黑火药加碎铁粒霰弹都有,让徐慧工程师天天咒骂他是负责弹药部分的。

就算这样火力也还嫌单薄,从黑枪贩子那边似乎已经榨不出更多油水了。不过,诸如文德嗣,林深河等一批经验丰富的玩主却另找到了替代品

在攻下临高县城以及顶住了后来那次突然袭击后,穿越者们理所当然的缴获了不少武器。这些明朝武器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大用,铁刀和长矛的金属材质都太过于低劣,全扔到黄建成那边当废铁处理了。

不过同时被缴获的那十来张反曲弓倒还有点意思,弓背是典型的中国式复合弓,用柘木,牛角等多层材料粘贴而成,弓弦则是动物肌腱,显然经过特殊处理,强韧程度极高。

第五十章 战前准备下可俺们有机械化

一开始大家都饶有兴致的尝试着拉弓射箭,明朝南方军队装备的角弓力量不算太大,大多数现代人都能拉开,但因为都不会正确射箭姿势,羽箭射出去之后那个命中率就惨不忍睹了08米直径的木头靶子,放在区区30米外,能上靶的都没几个

射箭是一门很高深的技巧,这里可没有谁敢自傲说能在实战中使用弓箭伤敌。自觉丢脸的穿越众们嘻嘻哈哈玩闹一番,之后也就扔下了。不过这些角弓落在有心人眼里,那可大不一样了现代人用弓不行,换成弩呢

要知道在这伙儿穿越者里面有不少人都是武器爱好者,只不过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严厉的枪禁法律,没几个人敢象王若彬那样违法搞黑枪而已。所以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把满腔热情投到了另一种替代品上那就是玩弩

文德嗣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某家知名弓弩网站的特约版主,文德嗣玩弩已经有四五年历史了,家里面诸如大黑鹰,森林猎手等国产或进口高级弩机有好几款,各种零配件摸得门儿清,闭着眼睛都能拆卸组装。

在发现自己来到明朝后,文德嗣最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能带上一款心爱的弩机。可这年头连坐火车都要用x光检查行李,谁出门旅游会带一具弩机啊,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所以,当文德嗣看到那些被大家随手乱扔的角弓时,他的两眼却立刻发出了绿彤彤的光有弓背,有弓弦,这就足够啦剩下托架扳机之类配件,去找机械组的兄弟做啊

拉上一伙儿同样对弩机感兴趣的弟兄,最重要是把开机床的那几位同志搞定,一帮子人倒腾了两三天,很快就做出来一具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杆大黑鹰差不多的强弩。

弩机的主要支架是用硬木加工而成,用钢螺丝固定他们在船上找到许多各种型号的螺丝。在把两根弓弦绞成一股之后,弩的撅张力大大加强,射程也随之增加。这种弩机一个普通人光靠手臂是无法拉开的,因此在弩的前端配有踏脚环,射手踩住脚环,弯下腰借助腰腿的力量才能上弦。

经过测试,自制弩机的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50米,但要精确瞄准最好还是在70米范围内。80150米范围则可以采用覆盖射击方式,为此炮兵老马同志专门为他们设计出了弩机专用的瞄准标尺,原理是模仿从前老式步枪上的齐射瞄准具,用硬木片加工而成,平时用螺丝固定在弩机托架侧面,使用时旋起翻转,只要领头有经验的同志大致测算一下距离和风向等因素,这边十多只弩机就可以统一用一个高度参数进行射击,对某块区域进行概略杀伤。

弩机做出来以后大家轮番进行了试射,因为上弦和瞄准被分成了两个步骤,而且在人体工程学方面设计的相当出色前端有握把,托架尾部则和步枪一样是顶在肩膀上,以保持射击姿势的稳定,这样大伙儿的命中率都提高很多。只要不是高度近视,60米范围内弩箭落点基本都能控制在一个08米直径的靶子上。

这种精度用来射击人体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他们的自制弩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于是在各项测试合格以后,这种弩机开始被作为火枪的补充替代品而大量生产。

弓在明朝军队中装备很多,而且并非管制武器,海南这边民风剽悍,就连普通猎户家里往往都有一两把弓,因此穿越众们在收集原材料的时候很容易。

他们首先搜刮了临高县武库,这里先前好歹也是个百户所,武库中还是有一些存货的。经过一通彻底翻检,扣除那些锈蚀腐烂的,在仓库里总共找到了二十多张弓背,以及五十多条加工好的弓弦,再加上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又从民间收了些质量好的材料,兵工厂便再度开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