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8(1 / 2)
候,码头那边也一刻没停。凌宁带着一批劳动力,在船上水手的配合下,日夜不停往码头上搬东西。足足四五百吨的货物呢,红牌港码头那边已经安装了滑轮组起重机械和简易传送带,可这里却没有,完全要靠人力搬运,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
好在到了后来,严文昌组织一批本地劳动力过来帮忙,大大加快了卸货进度。凌宁对此很是满意,只不过那些土包子们在卸货过程中总是显出一副大惊小怪样子,倒也挺让人无奈的。
其实不单单是劳工,就连严文昌这个自诩琼州府所有官员中最熟悉短毛的积年老吏,在协助登记入库货物时,也几次三番都被惊呆了。
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强,我们的货物最优秀这是解席庞雨等人先前在和本地官员以及商户们做交流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很多人只是把这看作自卖自夸,但亲自去过临高,参观过那边农场的严文昌却知道这是真实的。
只是这次,在亲眼看到了短毛们运来的货物之后,老严才真正深刻体会到,短毛们的生产能力究竟强到了什么地步
运来的货物里,除去那著名老三样:食盐,白糖以及粮食之外,这次又增加了几样新的商品种类,正好也是三大类。不过,和先前还有点因地制宜,属于土特产系列的食盐白糖之类相比,这次的货物可都是正宗工业化制品了,在这个大明王朝,它们的技术含量甚至足以被称得上是高精尖。
首先是铁器大量的,非常优质的,从短毛铸造厂里生产的铁器制品。
来到这里之后不久,穿越众就发现,本地铁器的价值非常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一把镰刀可以换到两头小猪崽,而一把上好的铁犁头甚至可以换到一头大黄牛
穿越众的铸造厂里面经常要尝试各种新工艺,因为负责这个领域的黄建成工程师是一个非常渊博的人在长年技改实践中,这位从普通工人自学成材,逐渐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的工艺大师对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各种金属铸造技术几乎了如指掌。为了找出一套最适合当前环境的生产工艺,他做了大量测试工作,而这样一来就必然产生很多试验性金属型材。
其中比较好的当然是留下作为枪炮,齿轮,轴承等工业用途,但有些质量不太过关的,却也不必丢在废料仓库里面白白生锈黄建成太清楚那些材料的特性了,知道做成什么东西就能发挥出那些材料的最佳性能,一点不会浪费。
于是在铸造厂的仓库里就多了很多诸如犁头,斧头,镰刀,剪刀片等等民用铁制品,虽然在黄建成嘴里是属于“较低品质”的材料,但比起本地铁匠用生铁打造出来的仍然要好上很多,最起码刃口都用渗碳工艺处理过,都已经接近钢制品水准了。
吴南海的农场职工已经全部武装到牙齿,工程组也都配齐了全套工具,就这样还剩下很多优质的铁器,把它们积压在仓库里无论如何不符合现代物流观念,于是就统统被打上了“琼海牌”的商标钢印,拿来作为商品出售,也好回笼资金。
铁器之外,公主号带来的另一大宗商品,则是布料。作为黄道婆的故乡,海南岛上黎人的纺织业历来算是比较发达的,不过,在现代人眼中,这种宋朝时发明的织机终究是过时了。
历史上,正是纺织机械的发展,引发出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萌芽,珍妮机及其后辈们用那惊人的生产效率,直接催生出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世纪。作为立志要在十七世纪重建近现代工业化体系的穿越众,当然不会忽视纺织业这一轻工行业的龙头。
只不过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虽然大名鼎鼎,他们这伙人中间却并没有熟悉这两种机械构造的内行,本地织机也没多少参考价值。这帮现代人最大的本事是抄袭,要让他们完全从无到有搞发明创造,说老实话,这群人里头并没什么天才
直到某一天,某个宅男在整理他的笔记本电脑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才形成突破口只要能了解大致原理,知道了基本构造,机械组那几个同志起码都是本科毕业生,搞搞设计作业还是没问题的。
样机很快被拿了出来,经过试验改进之后,以此为核心,他们在文澜河边建造了一座水力纺织厂,只开工了一个月不到,就把他们一整年收购来的几万斤棉花库存统统吃光,变成了上万匹的棉布。
“明年,等吴南海的农场开始种植带来的长绒棉种子之后,我们的产量至少可以增加十倍。”
在把最后一批布料入库之后,凌宁随口向严文昌夸耀道,而后者望着已经堆积到了库房顶部的雪白棉布,只是乍舌不已。
光是这里的布料,大约就抵得上海南全岛一年的产量,如果还要增加十倍严文昌头一回觉得自己的脑袋不好使了,都不敢再想下去。
第三大类,则是玻璃器皿和玻璃镜系列。这玩意儿可以作为生活用品贩卖,但如果做的精致了,当作奢侈品也没什么不可以而短毛的产品,其最大特色就是精致。
其实上次解席他们在招待纳税大户时,已经为此打过广告送出去那些带有玻璃镜的首饰匣子,就是他们将来打算拿出来销售的精致货品之一。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酵,他们的营销手段已经渐渐开始显现出效果来,而且这效果甚至要超出提议者林峰当初的预计
当那些大户们各自回到家中之后,关于短毛送的礼物很快就在四里八乡流传开来。这种事情在女眷之间根本不可能瞒住的,仅仅一个互相攀比的心思就足够让最温良俭让的大家闺秀变成母老虎。
而那些原指望把那件“纪念品”私藏下来,以便去讨好情人的花心男们无一例外都遭到家中主妇严厉质问。至于大小老婆之间为此而引发的家庭大战,更是绝不止一两桩
第一百六十二章 商业合作,正式开始
可怜的大户们要想办法尽快平息后院战火于是很自然的,不少人打算花点钱,再去买一个这样的银镜匣子来算了。大多数人家里闹最凶的也无非一两个悍妇,再多一个应该就可以摆平。
只是当他们派出管家到府城店铺中四处寻觅时,却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这种镜子。有些人甚至连广州都跑去看过,然而就算是广州府那边,海外奇珍最多的地方,也根本找不到。
这边的询问反而引起那边商家的兴趣,他们在听了管家们转述的要求之后纷纷表示:这么银亮清晰的玻璃镜只有西方夷人才会制作,而且那价格可不低,恐怕不是海南琼州这种小地方的土财主能负担得起。
事实上关于关于这些银镜的价值,那些大户们一直在猜测,他们当然不会相信短毛在宴席上吹嘘的十几万金之说,真要这么贵重人家还会拿来送礼而且一送就是十几份
不过当他们派出的家人从广州见过世面返回之后,带回了那边珠宝商人的评价这种东西首先是没得卖,即使真有卖的话,恐怕少说也要千把两千两银子才能拿下。一般地主家庭,还真不太可能买得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