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89(2 / 2)

加入书签

“但这些不必一次性投资的,考虑到只有农闲时候才能招募到足够的劳工,我们打算分时,分批修建,修一段,用一段。总工期大约为四到五年。”

听到不必一次拿出大笔资金,几人的脸色这才好看些。茱莉拿出个精致的红木小算盘噼里啪啦拨打了一会儿,点点头:

“如果每年抽调资金不超过五万元,那么可以接受。”

有了女财神这句话,接下来的讨论才得以继续无论在什么时代,修路都是非常花钱的项目。西线公路这么大一个工程,如果没有琼海贸易公司的支持,肯定开展不起来。

当然对于贸易公司来说,这也不算亏本买卖。一旦这条公路建成,公司从临高生产基地调运货物就不再受天气和海况影响现在所有货物都是通过船运,虽然速度快,成本也低,可在台风季节,或是天气情况不好的时候,海路是无法使用的。

不过以茱莉的性格,就算双赢的事情也不会这么轻易答应下来。她和付羽等人讨价还价,表示现阶段公司的主要精力肯定首先要放在白沙口码头的重建工作上,所以要求道桥组去琼州,先修建一条从码头通往府城的水泥路出来,然后根据工程质量和实际使用状况,再决定要不要进一步投资。

本以为对方也会讨价还价一番,却不料道桥二人组对于此项要求没有任何意见,一口就答应下来。

原来这两位早就听说过贸易公司女经理的精明强干,于是在作提案时打了点埋伏本来这条西线公路琼州方向的起点就是从白沙口码头开始,施工计划原就是用两支队伍从临高和琼州府同时开工,各自相向延伸过去。从白沙口码头开始修路,本是正常的施工内容。但他们却故意不提,果然借此堵住了茱莉的口,从而避免她提出其它更多的要求。

第一项提案获得通过,接下来的第二项,却也是和道路有关。

“要修铁路我的天,火车头还没造出来呢,就要修铁路了”

当凌宁代表钢铁组把他们的筑路计划递交上来时,着实让所有在场成员们吃了一惊。不过凌宁马上摆手解释:

“不,不是供火车使用的铁路,只是专用的载重轨道线路而已,使用特制的马车拖运,用来运输矿石的”

钢铁组递交上来的这份计划全名为“综合开发石碌铁矿计划书”,其核心内容是矿石运输石碌铁矿这个名字早在两年前,穿越众刚刚登陆海南岛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被人提起过。这座矿山被称为“亚洲第一富铁矿”,所产的高品位矿石含铁量最高可达到百分之七十多,平均也有百分之五十左右,此外还有伴生铜,钴等矿,可以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宝山。

穿越众打它主意已经很久了,不过这处矿藏的位置有点偏它位于海南岛内陆地区的昌江地区,道路很不通畅。而且那时候整个昌化县还掌握在忠于大明的官员手中,公开采掘比较困难。

之前钢铁组一直是用的临高,儋州,昌化等周边地区小矿脉,主要是用收购方法从当地居民手中获得矿石原料。老百姓们如何开矿,如何运输,这边一律不用操心,只管花钱买就行。只不过随着钢铁组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原料要求越来越多,以及周边地区铁矿脉的逐渐枯竭,他们的铁矿石供应日趋紧张,大规模开发石碌铁矿的计划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了。

正好前些日子打退了大明讨伐军,昌化县令主动前来投诚,这边就和他谈起了开发亚玉山石碌岭铜矿的事宜。那位张三光县令还是个很有矿权意识的官员,他自从崇祯二年上任之后,就调集人手赶走了盘踞当地多年的矿盗,严禁个人私采。不过,面对短毛的要求,当然不敢拒绝。

这样剩下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那些矿石从深山老林子里头运出来。好在现代人手中的地图非常完备,再结合历史上石碌铁矿的开采经验,他们很快拟定出一条矿石运输线路:

首先是建立一条轨道线路,从矿区延伸到大约数公里外的石碌河,在那里建立一处专用码头,用骡马拉载重型轨道车,把矿石送上船。

之后运矿船通过弯弯绕绕的石碌河,进入昌化江,一直顺流而下,最后抵达海南岛西侧的昌化港,再从港口经海路前往临高,进入钢铁场。

整条运输路线以水路为主因此才是由凌宁出面打报告。不过在矿区那边需要修建一条铁轨路通到码头,此外临高这边从博浦港到钢铁厂也打算修建一条大载重的轨道路,整条路线贯通后,从石碌出来的高品质铁矿石就可以源源不绝进入钢铁厂。根据穿越众手头的资料记载,石碌铁矿储量约为三亿吨,足够他们使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百八十章 提案中

海南岛上的铁矿资源,除了石碌铁矿之外,还有一处田独铁矿也相当著名。田独铁矿位于海南岛最南边,后世著名的旅游胜地三亚旁边。矿石品位也相当好,而且比起石碌铁矿的“养在深闺”,田独铁矿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海边比较近,隔壁就是天然良港榆林,矿石开采出来后更容易运输。

所以在为钢铁组寻找原料产地的时候,有人就提出不必死盯着石碌铁矿不放,三亚田独也是个很好的选择目标。那里有铁矿资源,有榆林良港,完全可以和临高一样,开辟成一处不错的生产基地。

三亚人叶孟言就对此极感兴趣,他老爸当年就是田独镇上某个乡的党委书记。当初小叶仅仅因为一场考试不好而翘家出走,谁知这一走就是地老天荒

这几年来小叶念念不忘的就是想要回到故乡去看看尽管人人都知道,那里不可能再有他的家。但叶孟言依然提出了一份议案:他希望委员会能允许他组织一批人,前往三亚去拓荒,开一处分基地。

经过这两年来的磨练,小伙子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学生崽,拿出来的方案倒也颇具可行性,可以被正式讨论了这就是委员会此次需要研究的第三份议案。

“三亚还乡团这名字取的”

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行事之间依然免不了飞扬跳脱的性子,九零后的小伙子估计根本不明白“还乡团”的含义,却也随随便便拿来用。

不过委员会并没有和他在名字上多作纠缠,大家仔细分析了叶孟言这项要求的可行性。小伙子雄心不小,他表示同样只需要十三个人十三个现代穿越众同伴,再加上大约一个连左右的本地人士兵,就保证可以在三亚地区开创出一片大好局面来。

“肯定不比琼州府差”

看到议案中还有这一句时,解席禁不住朝庞雨那边笑了笑他们琼州府团队的成绩显然已经成为集体中许多年轻人竞相效仿的目标,到现在,想要拉起一支队伍,和解席他们当初一样,杀出去战天斗地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