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1(1 / 2)
需要取其内涵,把书中的道理向学生们讲述清楚即可。
调整之后的效果确实很好,毕竟无论在什么时代,女性的魅力特质其实是共通的。现在苏老师每次讲课也终于能吸引学生到座无虚席的地步了,就连张小妹那等毛手毛脚的假小子每逢这种时候也能老老实实坐上一堂课,听得连眼睛都不眨。
除了思想教育,女校的其它各类学科也渐渐完善起来。胡雯接受了先前的教训,与宋阿姨,苏律师等人共同商议着,根据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实际要求来设置课程。经过筛选和咨询,最终是确定了以下几门课程:
家政和员工仆役管理;家庭财务管理;各类红白喜事,宴会以及民间祭祀基本规程;儿童初步启蒙教育另外还有一门不公开的生理卫生常识,以及经期,孕期和婴幼儿保健期的护理课程这门课程是应医疗组强烈要求而加入的。因为当时由于不正确的卫生习惯而导致妇科病的女人非常多。生育时的高死亡率也与此极为相关。
起初时还不觉得怎样,真正把科目列出来以后连胡雯等人都吓了一条这个时代对妇女的要求还真不低,简直就相当于一家小型综合式企业的总经理了。
在这个时代,一些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女性教育,家中女孩在很小时候便开始学习上述种种。等到十五六岁出嫁之后自然就能游刃有余当时人家都爱求娶大户女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但这种家庭教育毕竟还属于小规模,非正规的家庭作坊式,根据每家每户的习惯与特长不同,教出来的子女能力也各有长短。况且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这个财力,见识,以及能找到一位合适的长辈来教育女儿。这年头大多数人家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男孩身上,对女人大都放任自流的红楼梦中那位大名鼎鼎的王熙凤,出身于被民间称为四大家族之一的显宦之家,学会了管理家政却居然不识字可见当时家庭对女子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缺陷的。
就比如这第一批敢于把自家闺女送来女校中就读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家里有几个钱,也有些见识,或者是对女儿颇为宠爱,想着要让自家女儿接受教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教她们的。这才把闺女给送到短毛这里来就想着短毛做什么事情都很厉害,不知道这建学校收女学生会做得如何
这第一批人都算是赌着了也就短短一两年后,当这批女学生先后从女校中毕业回家时,她们的父母惊喜发现:自家闺女完全像变了个人似的,无论是谈吐,见闻,性格脾气,还是穿着打扮,都绝对不是他们这种小门小户所能培养出的样子。看那仪态风度,就是去公侯家里做媳妇大概也能当得起了。
结果,这第一批的女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一片大好,几乎每户人家都结到了令他们满意的亲家。而女校的毕业生们嫁出去以后,在其公婆和丈夫“客户”那边也都大受好评。甚至后来还有大富大贵之家,慕名专程前来学校里求娶媳妇的
从第二三年开始,不但海南本岛,连大陆对面的广州,福建,甚至远至江浙一带,都有人不远千里把女孩送来女校求读,临高女校的名声一下子响亮起来。
第四百八十五章 又一位名人
又是一个艳阳天,海南岛琼州府白沙码头和往常一样喧闹不已。每天都有大批船舶在这里靠港或起航,同样的,每天在这里出出进进的人员也是成千上万。
今天,从一条客船上再度下来了一批客人。从他们一个个充满好奇眼神而且忙着东张西望的表情来看,多半是头一回来到海南,第一次见识到短毛治下的繁荣景象。
通常这种“乡巴佬”模样是会引来旁人嘲笑的。但这一次,周围众人在看见他们的服饰之后,一个个脸上却都显出敬畏之情,有些披短衫敞着怀的力把式还不自觉整了整衣衫,收拾一下仪容,深深低下头去,一脸郑重之色。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从这一船上下来的十几个人身上袍服不是青色就是绿色,头上还都带着黑色乌纱帽子这整整一船竟然都是大明的官儿虽说明制要四品以上才能穿绯色,青色绿色只是六七品乃至于八九品的低级官员。不过对于民间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哪怕一个九品巡检也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若是在大明本土,一下子出现这么多官员,他们这时候都应该跪到路边把头低下去不能乱看的。
也就是在短毛这边,大明官员的权威都打了很大折扣虽说旗杆上仍然悬挂着大明旗帜,但在这里就连街边乞丐都知道,海南名为大明领土,实受短毛控制,大明的官儿,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权力,却也不再像海峡对面那样拥有一言九鼎,断人生死的大权了。
因此他们只是在这些人经过时才略略低头显示尊敬,然后该干啥就干啥,这副淡定模样看在那些官员眼中多多少少有点不舒服,毕竟和登船之前的习惯了的景象落差比较大。但这些官儿也知道短毛的地盘上不同大明本土,不是他们耍威风的地方,更何况这次过来乃是要在人家手里混饭吃,此时也都收敛一二。
而人家短毛总算没太怠慢有眼尖的看见在码头出口处用红绸和彩纸搭起了一座拱门,上面还悬挂着横幅,书写了欢迎,问候等字样。文字虽然都是繁体,可书写顺序却是从左至右的横向排列,让这些明朝官员很是花费了一点时间才辨认出是专为欢迎他们而打出来的条幅不过不管怎么样,好歹也算是一座接官的彩门了,让那些官员不至于太过失落。
彩门之下,明帝国当前在海南岛上的几位现任官员:王璞,周晟,张陵,以及刚刚被正式任命为琼山知县的严文昌等几个都等候于此。此外琼海军方面当前在琼州府的负责人赵立德也在,也笑眯眯一同等候着这批文官。
“宪之兄辛苦辛苦”
“介山兄有劳有劳”
看到这批人渐渐走近,王璞迎上前去,向着为首一个身穿青袍,留着一部美髯的官员大声问候,看那官员衣服上的补子,以及这份气度,分明在这批人中间地位最高。而他跟王璞也明显是旧相识,两人见面之后也是相互长揖行礼,十分亲热。
一番客气,之后又向跟在这位六品官身后一同登陆的其他官员道了辛苦,王璞回头把身后众人,尤其是旁边的琼海镇代表赵立德介绍给他们,同时又特别突出了此人的身份:
“这位便是吾之同门史可法,字宪之,文章道德皆得吾恩师忠毅公之亲传,非吾可及也。宪之兄,这位是琼海军在此地的负责人,赵立德赵长官。”
“您好,久仰大名了。”
赵立德微笑着主动朝那位历史名人点头致意,还特地弯了弯腰以示尊重对于他们现代人来说,鞠躬已经算是很重的礼节了。但史可法显然是个很骄傲的人,虽然知道短毛在这里的威势,依然只是淡淡点了点头,却从鼻孔哧了一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