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25(1 / 2)

加入书签

不如少一事的。”

郭逸对于文德嗣要带走“总督”“伯爵”二舰并不意外,但听到连那条已经属于明朝的大将军号也要一起带过去,就有些惊讶了。

对此文德嗣则是哈哈一笑:

“他们有什么立场不同意,我们这是在帮他们打后金呢。而且那帮水手也确实需要进行一次实战性的操练大将军号的母港可是天津,将来被派遣到辽东半岛的次数肯定不会少。”

“我倒觉得那条船进了天津港就不太容易再开出来了不过无所谓了。只是你带这么多战舰过去,是打算在那里大打出手么”

“这要取决于委员会的决定,但无论他们做出什么决定,我都必须要有足够的执行能力才行如果决定打,我需要尽可能猛的火力。如果决定撤,我就要有足够多的舱位。”

胡雯等人互相看了看,认可了文德嗣的计划,只是这样一来

“咱们公主号要单独去北京了啊”

颇有一些人提出了心中的疑虑,公主号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游船,船上连炮位都拆光了,如果遭遇到袭击,几乎没有自保能力。所以不久前海军方面做出决议:公主号出行必须要派船护卫。而文德嗣找过来,也正是为了大伙儿商议此事:

“单独倒也谈不上,毕竟还有那么多明船跟着呢老郑家的棺材本儿全都在这儿了,郑芝龙亲自押运,保卫力量是不缺的。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信任明朝方面和郑家”

面对文德嗣的询问,胡雯等人合计了一下,觉得这方面风险不大眼下大明朝正巴望着短毛去跟满洲人拼个你死我活呢,怎么也不会在这时候翻脸。退一步说,就算他们心存不轨,也没必要在海上动手,等代表团去了北京城更简单。

郑家动手的可能性也很小,毕竟郑芝龙这段时间做私盐生意正做得不亦乐乎,放着大笔白花花银子不去赚,转过头反跟财神爷开战,这未免太脑残。况且郑家若要动手,肯定是想抢大船。公主号上火炮虽然没了,配属的陆战队可还在。胡雯他们的代表团本身还有护卫队,真要打起来,郑家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

一番计议之后,大伙儿都觉得没必要把主力战舰都拖在这儿,旅顺那边形势紧急,事不宜迟。于是,就在当天下午,这支北上船队分成了两拨:一部分依然以原来节奏,沿着明朝海岸线慢吞吞向北航行。而以三艘大帆船为主的战舰队,则转移到另一条深海航线上,扯足风帆,载着好几百门大炮,以及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向着旅顺方向,飞驰而去。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码头上

临高,红牌造船场的附属港口中,庞雨拎着一个旅行包,站在码头上,正凝视着眼前那一条新近下水的快速纵帆船。

琼镇海军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但真正由他们自己建造的新船其实并不多,大船全都是从西洋人手中抢来,然后加以改造。其余辅助船也都是通过购买或俘获现成船只,通过改造以后编成为新船队。在王若彬所负责的这座造船场中,真正完全用现代知识设计,琼海军独立建造的新船,连这一条最新的在内,迄今也不过才只有七艘这还要算上那第一条试验性质,如今早已退役的小赛艇。

不过这七条船的血统都非常纯正,全部是标准的快速纵帆,也就是所谓的“大飞剪”船型作为木制风帆驱动船型的终极成果,飞剪船已经是达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地步。哪怕它其实仍有很多缺点:不适合作为战舰操控太困难;也不适合作为客船乘坐起来太不舒服;也很难在内陆江河中行动,但光凭一项在海上的超高速优势就足以弥补这一切缺点。而这项优势恰恰也是这个年代其它所有种类的舰船都无法企及的。

故此在造船场内部会议上,王若彬顶住外部压力,一口咬定当前所有自造船型中只有纵帆一种。至于你们要求的什么装甲,火力,战列线之类,目前先用缴获的大帆船凑合着,等将来技术条件上来,咱们直接上铁甲舰。到时候不管你们是大舰巨炮党还是平甲板神教,哪怕多炮塔,铆接装甲,蒸汽动力,刚性悬挂等等,全都可以商量但在木制帆船阶段,咱只认快速纵帆

也亏得现在琼镇在海上一切顺利,仗着有战舰中的皇后琼海号压阵,一直以来都没遇到过什么大挫败,而且海军也确实能源源不断的从西洋人那里抢到大帆船,改装以后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故此海军方面也就没给船老板施加太多压力,任凭他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建造新船。

而琼海军的快速帆船队如今也已经在周边势力中闯出了诺大名头,除了大明朝已经进入末世阶段,知觉超级迟钝,迄今尚无反应外,其它只要是对海上事务有所了解的势力,无不都对短毛的超级快船垂涎三尺王若彬的船场中已经多次抓出企图窃取技术的间谍,审问下来什么人都有:郑家的,日本的,英国的,荷兰的,甚至连他们根本没放在眼里的安南和暹罗都在企图向这里伸手。

故此现在红牌造船场的安保工作也是超级严密,海军陆战队常驻有一个连队在此,日常检查和条例也执行得非常严格。庞雨作为“正牌短毛”,在这儿行动起来不受任何限制,但其他本地人,哪怕是高级技师,也必须严格按照通行证上的范围行动,否则就会被当作间谍受到审查,甚至逮捕。

“怎么样,感觉不错吧,这可是最新型号飞剪三,距离我预期中的终极船型飞剪五又接近了一步。”

船老板王若彬不知何时出现在码头上,一脸的得意表情。琼海军这边的新船开发采取了与他们原本那个国家海军造新舰的类似模式,即所谓“小步快跑”:新船型的开发并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反复造验证船来一点点提高技术水平,同型号的验证船通常只造两到三艘成品,然后吸收其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建造更新型号。

具体到这些快速纵帆上头,除了最初那艘实验小艇“雪风”只造了一艘,之后的“时雨”“野分”二舰便是在其基础上搞的正式版,也就是王若彬所称的“飞剪一型”,再其后的“飞燕”,“白驹”以及“新雪风”三舰则属于“飞剪二”,到了这条新船,便是“飞剪三”了。

而且王若彬全力发展快速纵帆船还有个好处他对于这种船型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心里有数。按王若彬的说法,古典大型纵帆船最终,最成熟的型号,应该是按照现代社会中仍然在使用着的一艘“皇家飞剪号”来设计。而那是一条长达一百五十米,光空载自重就有五千吨,满载排水量可以达到一万一千吨的庞然大物

在王若彬搜集的资料中存有关于这条船的几乎全部数据,但要如何真正将其制造出来对他却是个难题就好像考试作弊,王同学虽然知道最终答案,可中间的推导过程还得靠他自己摸索。于是便有了从“飞剪一”到“飞剪五”的逐步推进,当然这只是计划,如果“飞剪五”不能达到要求,那后面出现“飞剪六”,“飞剪七”也不奇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