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3(2 / 2)
一场好戏,三个人都在演戏。费氏想榜上州牧大人,于氏助人为乐,二人计议一番,精心布置了这一场景,引刘展入套。于氏精心导演了这出戏。
刘展垂涎费氏的美色,和于氏密谋,以身饲虎,假意入套。
费氏如愿以偿,终于榜上州牧大人。刘展满意,再揽一美色。表现最佳的还是于氏,两头都皆大欢喜。
从头到尾最不知情的,只剩下费氏一人。
费氏自以为得意,却不知,对方二人早就开始算计,蓄谋已久,找机会吃掉她
刘展在幽州这里过着荒唐的生活,洛阳那边可真是正处在最热闹的时候。
自董卓进京以后,依仗强军,大权在握。朝堂上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将洛阳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许多官员挂冠而去。
此时,洛阳许多官员彻底相信了童谣,一切都应验了,洛阳已非久留之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携家人往幽州来到了。
董卓把持朝政,把儿皇帝当成摆设。
皇宫是董卓的最爱,天子的嫔妃,他爱睡哪个就睡那个。介个大肥猪有些营养过剩,可着劲地发泄自己。
还亏着刘展把万年公主刘年给诳到幽州,否则,一定会给董胖子祸害了。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用脑袋想想就差不多。
皇家的公主哎,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除了万年公主刘年,这一次,刘年从皇宫内带出来几个姿色上佳的小美女。
为什么不挑一些年龄大点的呢嘿嘿,年龄一到,那些有点姿色的宫女,全被他那个皇父给祸害了。
从这一点看,万年公主刘年可不傻,心眼绝对够用的。
不过,除了第一次把貂蝉送给刘展,这次可没有开口相送,全留在公主府。
万年公主刘年的小心思,刘展完全知道,不就是吊刘展的胃口吗
咱不急,反正已经到了幽州,也不怕被董卓那肥猪祸害了,早一天晚一天都不是问题。不是不想拿下万年公主,实在是不是时候。嗯,最好再拖几年,免得生出事端。
董卓废太子,袁绍与董卓闹翻了,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扬长而去。
侍中周毖以为:“袁绍忿忿而去,逼迫若急是必有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天下。倘若收豪杰以聚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所有。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袁绍喜于免罪,必无后患。”
校尉伍琼也劝:“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给一郡守,以收其心。”
董卓根基未稳,还真不敢太得罪袁家。于是,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差人拜袁绍为平原郡太守。
原来的渤海郡已经被幽州牧刘展举荐给了钟繇,董卓不可能在这个时期树敌刘展,罢免钟繇的职位。
曹操刺杀未成功,仓惶出逃,躲过缉捕回到老家陈留。曹操家薄有家财,他也不可能坐以待毙,立即招兵买马,准备武力对抗董卓。
话说,这个时期的曹操,还真是个有胆量、有血性的汉子。之所以称之为奸雄,还是文人的功劳。无论是文章,还是戏曲,大多称之为大奸雄曹操。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主要的原因。
尽管刘展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既然多数人如此称呼,也只好随大流,还是称呼曹操大奸雄。
当然,历史上,如果曹操能够尽快平定四方,统一中华,减少汉人的死伤,少杀虐无辜,刘展就更加佩服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传矫诏十八镇讨董
话说曹操回到陈留家中,禀报其父洛阳种种,欲散尽家财,招募义兵,起兵抗击董卓。
曹嵩倒是支持:“资金少恐怕难以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仗义疏财,其家巨富,若得其相助,其事可图。”
曹操闻言大喜,当即置办酒宴,拜请卫弘到家,席间曹操感慨:“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害百姓,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财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
卫弘道:“我是有这个心很久了,只是未遇到真英雄。既然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
曹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发出募兵告示,派人四处张贴,同时招集义兵,立起招兵白起一面,上边写着“忠义”二字。
不到半月,附近郡县的一些乡民子弟,纷纷来投,聚在旗下。
乐进,卫国阳平人,和一个叫李典的山阳巨鹿人,投到了曹操门下。
时间不久,曹操的两个族兄弟夏侯惇、夏侯渊,各带着一千多名壮士,从故乡焦郡来到陈留,与曹操相会。
曹操父亲曹嵩,原来是从夏侯一族过继而来,因此,曹操实际上和他俩人是同族的叔伯兄弟。他们自小就在一块儿长大,常在一起盘马弯弓,演习枪棒,都有一身好武艺。
两个人的到来,真使曹操欣喜万分,振奋不已。
紧接着,曹氏一族的兄弟曹仁、曹洪也各带一千士兵前来相助。曹操更为高兴,觉着如虎添翼,前途有望了。
期间,地方富户卫弘拿出家财,为曹操置办军衣、盔甲、旗帜以及粮食等,不计其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曹操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来了。
此时,袁绍得曹矫诏,乃聚集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平原郡来与曹操会盟。
袁家四世三公,门下故吏遍天下,其影响力非同小可。从洛阳回来的时间不长,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势力。
曹操写了一道檄文,发往各郡县。檄文说:“曹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冲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行奉行”
曹操发出檄文以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纷纷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桥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安平郡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扬;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平原太守袁绍;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各路诸侯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接连二百余里。曹操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
太守王匡说:“今奉大义,必立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