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1(1 / 2)
升。相对的,表现差的,垫底的不仅没军饷,还要受罚。
奖罚制度极大的刺激了士兵的积极xg,人人玩命投入的训练,说实话,打自丞相施行新政,当兵的待遇比以前好多了,分到的军田足以养活一家老小,甚至还有点节余,农闲时节的训练不仅管饱,还有点饷钱拿,若是战时,饷银更多,立有军功都有封赏,哪怕是战死,家人也能领到一笔可观的抚恤银两,士兵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如此待遇,谁不想当兵不想被淘汰,就得玩命的训练,争取立功晋升,衙内可是说了,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
如此大规模的士兵cao练,每天消耗钱粮无数,但卫大衙内不得不忍痛拨款拨粮,一个帝国,没有强大的军队守卫,迟早会被别的强国灭掉,而钱粮就是支撑强大军队的基础。
卫大衙内很想把各军团的几十万士兵都训练成百战精锐,但他也知道,依帝国目前的财政收入,实在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开销,所以只能利用农闲时节对士兵进行训练,其他的时间让他们开荒耕种,既解决士兵和眷属的温饱,也解决朝廷的存粮税款问题。
这些军团士兵都归属预备役,各省的驻军则属常规军队,象长安就驻扎有二万常备军,二千羽林卫和一千宫中宿卫,常备军在这年代已算是接近现代军事术语上的职业军人,也是秦帝国的精锐军队,卫大衙内从未放松过对这些精锐军队的掌控和训练,给他们灌输各种思想,当兵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家卫国,更为了军人的荣耀而战,把他们打造成忠于自已的铁血精锐。
军队训练是常规课程,帝国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大量开垦荒地耕种,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等便宜设施,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民富国则强,同时也在慢慢的积累战争的资源。对外则施行结好邻国的外交政策,尽可能的避免战争。
至少,在这三年内,卫大衙内真的不想与任何帝国结恶开战,特别是卫唐晋周四个邻近帝国,卫煌为此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出使大陆诸大帝国,发动金银珠宝攻势,签下互不侵犯的协议。
其实,卫大衙内也知道帝国之间的这种互不侵犯的协议形同废纸,一旦利益驱使,立刻会撕毁协议,以一个借口悍然发起战争,不过,能够避免还是尽量避免,他非常需要宝贵的三年时间休养生息。
虽说案头有堆积如山的公文要处理,但卫大衙内这个甩手掌柜却依然很悠闲,绝大半公文都是由田策和温子山两大主谋处理,在处理政务问题上,巫悠明显不如两人,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卫大衙内心中的地位,右军师祭酒的地位无可动摇。
田策和温子山都是当代名士,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极深,什么事都从君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有些事情,君子之道是根本没法解决的,唯巫悠的阴损毒辣诡计方能解决,最重要的不仅是巫悠忠诚,而且乐意替他背黑锅,这样忠心可靠的人才不重用,还要重用谁
想到好些天没进宫看望武惠娘母子俩了,正欲寻个由头进宫,侍卫呈上一张纸条,卫大衙内接过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
第217章 怀才不遇
第217章 怀才不遇
赫进战功显赫,被封鹰扬将军,县公爵,掌红枫军团十万大军,加之赫氏之前大力支持卫氏,大蛋糕瓜分,赫氏也分到了不少好处,族中就有不少子弟入仕,能力出众者封一县之令,稍次也是县丞县尉之类的二三把手,也有的跟随赫进在军中效力。
不过,因为赫如意是钦定的未来太子妃,虽还未正式迎娶,太子就挂了,因此也有不少人把赫氏归类为帝党一派。
对此,家主赫正只是洒然一笑,世家大族的生存法则就是遍地撒网,从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东边不亮西边亮,卫煌是当代大枭雄,若连这点气度都没有,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不过,别支的赫氏子弟投向哪一边他不管,但他这一支的子弟必须义无反顾的支持卫氏,原因无他,为的是统掌一省军团的赫进的前途着想,至少目前,卫氏的势力正处巅峰时期,加之卫大衙内的才华不仅尤胜其父卫煌,而且才二十出头,还有得活。
即便将来卫氏衰败,如果没有强大到无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至少能够保持百年辉煌,他活不到那个时候,但他相信本支应该能够保持百年的兴旺,对整个赫氏家族来说,已是足以夸耀的成就了。
赫谊也是赫氏一族的子弟,但属唐帝国清河一支,却跑来秦帝国科考,他也算颇有本事,科考中举,不过,却闲置二年多,因表妹赫如意被秦王钦定为太子妃,他才被太子录用,混了个太子府詹事,本欲大展鸿图之际,谁料秦太子却是个短命鬼,前途未卜,赫谊非常的郁闷。
之后,嘉月卫氏强势入主长安,大表哥赫进立下显赫战功,加官晋爵,整个青川赫氏也因此得到了好处,不少子弟入仕或从军,赫谊厚着脸皮,兴冲冲的跑去求大伯父赫正,他本以为凭着自个的才华,再怎么差也能混个县令以上的七品官儿,谁想连个一官半职都没讨到,这令他大为打击,整个人都颓丧了,整日借酒消愁,大骂老天爷不长眼。
他本是心胸狭窄之人,失意之余,不仅把卫氏恨之骨,就连身为大伯父的赫正也被恨上了。
其实,也不能怪卫煌不录用他,颂布唯才是举令的目的就是广招天下有才学之士为已用,赫谊能考中进士,也算极有才华,只不过,赫正的一句话,直接断了这个侄儿的仕途。
虽有才华,但为人浮燥,好大喜功,心胸狭窄且偏执,这是身为一家之主的赫进对侄儿的评价。
不是他不想帮这个侄儿,而是这个侄儿的人品性格让他感到不安,弄不好极可能给赫氏一族带来麻烦,所以,他宁愿狠下心肠,断绝这个侄子的仕途之梦。
当然,这句评语,仅限卫家父子俩知道,他也相信卫家父子不是乱咀舌头之辈,不担心赫谊知道他这个大伯父不仅不帮忙说好话,还在背后捅刀子。
此刻,赫谊正在胡同深巷的一家偏辟小酒店里借酒消愁。
“哈,赫兄,竟然躲在这里喝酒,你也太不够意思了。”
一个年青英俊的世家公子哥微笑着落座,半点都不客气的叫店伙计添了副碗筷,自个倒了一杯水酒,美滋滋的喝了一口。
“赫兄,丑话说在前头,兄弟我今次是厚着脸皮跟你求个差事来了,看在兄弟和过去同僚的份上,可不许推托,大恩不言谢,兄弟我会铭记心中。”
年青人叫苏浩,曾任太子府执事,两人算是同僚,他说了一大通,意思是求赫谊帮忙说辞,如今你赫家发达了,我厚着脸皮向你求个前程来了,什么差事都行。
“苏兄我我”
赫谊瞪着发红的眼睛,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若换是别人说这话,他一定一巴掌扇过去,但眼前的苏浩显然不知情,才会说出这么一番打脸的话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