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52(2 / 2)
杨杰表现的越优秀,也就意味着未来在仕途的发展越长远,特别是这次借调到办公室来,通过在办公室的一翻表现,杨杰无疑会直接进入首长们关注的视野,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益处。
“因此昌国大哥调到西部去任职,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上有国家政策方针的大力扶持,中有渴望致富奔小康的本地群众支持,下有沐雪和叶洋这些企业家帮助,一定能在辽阔的西部,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
产业结构调整之下,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要进行转移,而西部地区则是首当其冲的产业承接地,如果昌国大哥能先选好一地任职,那么计委在敲定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一下,这样对昌国大哥执政的政绩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杨杰先是把西部大开发提出来,告诉李家人西部对比东部更能出成绩后,又扔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进行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把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力密集低技术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去,既能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拓展西部市场,促进西部产业规模化发展。
也能为东部沿海地区,过渡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奠定一个基础,未来华夏产业结构调整完毕之后,东部沿海地区将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中西部内陆地区将会承接现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带。
杨杰还没把东北振兴计划抛出来,不是他不想说,而是目前全国一盘棋,一个时间段太多的大项目推出,对国家来说不是福气,而是一种负担。
循序渐进的把西部地区开发完成后,再适宜的推出东北振兴计划,完善老工业区的革新,促进东北经济发展,使得这个历史悠久的东北重工业区,再次焕发出新春,也为国内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埋下一个伏笔。
李辉和李峰听了杨杰的想法后,齐齐点头看向李昌国,李昌国有杨杰出谋划策,今后在西部执政,一定能出类拔萃,政绩斐然。
其实这也是政治豪门的优势,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计划。这些政治豪门早就提前知道了。因此可以从容布局。把自己人提前进行安插,然后坐享丰厚的政治回报。
“看来是要好好考虑一下,昌国去向的问题了,这个问题老二你也出出主意,我们综合交流一下,最后再定。”李辉手放在沙发的扶手上,手指不断敲动,看着身边的李峰说道。
“这事情还得大哥你做决定。就像小杰说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这个要计委来定,只要你那边把地方选好,我这边再运作调动的事情,这样就方便多了。”李峰在基层多年,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可对挑选产业承接地,却没什么经验,这个事情还得计委牵头。正是因为如此,才这么说。
李辉闻言点点头。这个事情确实得由计委来牵头。
当然,提案肯定要由南洋金融危机应对处理办公室提交上去,只有这样李辉才好安排李昌国的事情。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李昌国是李辉的长子,在安排儿子去向的问题上,必须要避嫌。
哪怕最后别人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能留下直接明显的证据,通过办公室把西部大开发的提案提交到领导工作小组去之前,李辉和李峰可以先定下李昌国的去处,先一步办理好调职手续。
然后产业转移承接地名单公布,到那个时候,产业承接地无疑会成为各派势力争相安插人手的地方,毕竟穷苦地方容易出政绩,更别说还有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
与其到那个时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不如现在把李昌国放到基层去,等尘埃落地之后,到时候就算有人想跟李昌国抢,也没这个条件了,毕竟得讲究一个先来后到,再怎么说李家也不是软柿子。
“这么说我要提前下基层了”
李昌国也不傻,在中办多年,耳濡目染之下,就算他再单纯,也早就锻炼出来了。更何况李昌国出身李家这样的政治豪门,从小接触到的东西就跟普通孩子不同,在政治上更为早熟的他,一旦有人点拨一下,很快就能想明白其中的道道。
“不出意外的话,你快要下基层了”杨杰面含笑意,看着李昌国说道。
“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之前还想着要明年才下基层,没想到这么快。”李昌国苦笑一声,这还真是打乱了他的计划,一下子提前近一年,确实让他有一种措不及防的感觉。
“下基层是迟早的事情,你没有地方全局领导工作经验,在仕途上的成长空间就有限了,到基层去工作十年二十年,回到京城的时候,起码都能上部级,未来李家要保住现在的政治地位,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子弟走出去,成长起来。”李辉对李昌国可不会像对杨杰那样和颜悦色,厉声呵斥了一句后,掷地有声的说道。
“小杰,昌国有了去处,你二哥昌兴,你有什么意见”李辉呵斥完李昌国后,脸上又恢复了笑容,转头看向杨杰,希望杨杰能再次给他一个惊喜。
杨杰闻言看向李昌兴,沉吟片刻,这才说道:“金融危机爆发后,无论是房产改革促进内需,又或者是国内大力投资基建,都跟建委离不开关系,二哥留在建委,发展潜力不会比其他部门小,但是想短期内出成绩,也很困难。”
杨杰说的话,李峰和李辉都很认同,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想考虑一下李昌兴的去留,到底是留在建委发展,还是到其他部门去发展。
李家第二代除开李辉一直留在京城,李建波在部队外,李峰和李小波都有着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现在第三代子弟,李昌国即将外放地方,李昌盛在军中服役,李昌旺也在地方海关任职,李昌兴到底是留在部委机关,还是下基层锻炼,这确实让李辉和李峰有些捉摸不定。
如果李家第三代全都离开了京城,远离了这个政治权利中心之后,对李家未来了解掌握燕京的动态无疑会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按照当年李松林的安排,留下一位李家子弟在燕京,是有必要的。
之所以李辉会征询杨杰的意见,是因为这段时间杨杰表现出来的长远政治眼光和成熟的政治智慧,让李家人都对杨杰十分信赖。把杨杰当成了李家的智囊核心人物。
“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并着手在写关于成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报告。”杨杰说到这里,李辉和李峰面面相窥,有些摸不准杨杰的脉了。
“小杰,你的意思是让昌兴到新部门去”李峰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