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29(2 / 2)

加入书签

一声“安”让宫挽月有些反应不过来,阮安之出声之后,他才了然,原来他早就找到她了。

宫挽月洗漱好之后,阮安之帮他看了看。把过脉之后,他许久都没有说话,又让宫挽月伸出另一只手来,再次把脉。

“怎么样”见他收了手,蕙绵连忙问道。

“有些麻烦”,阮安之拿出了针裹,看着蕙绵略带沉重地说道。

“那他,还能治好吗”蕙绵从没见过阮安之对什么病说麻烦,心中也有些沉重,她真的不能忍受他在以后的日子都不能恢复正常。

“别这个样子,我尽力治。”阮安之揉了揉她的脑袋,笑着安慰道。

宫挽月别开了眼睛,突然间觉得自己不该这么非要找到她不可的。

当天阮安之给宫挽月施过针,蕙绵就让人把他带了家中。若庸和离乱都没有说什么,她家儿子倒是挺欢迎宫挽月的样子。

在阮安之的调理下,几天之后宫挽月已经可以走上百步路了。蕙绵高兴地不得了,便想等宫挽月完全好了之后,再和若庸他们商量回京的事。

她把宫挽月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归咎到自己的身上。而且阮安之告诉她,他不说话只是心理上厌恶再说话,所以才一语不发。

宫挽月虽然不说话,但是却教她许多东西。

不过蕙绵知道,她如今虽然能与他心平气和地相处,却仍然不能喜欢他。那天他教她看这里的账本,午时她要走的时候,他拉住了她,递给她一张写着对不起的纸条。

蕙绵看过,有些疑惑地看向他,问道:“你是不是教了阿朗什么不该教的东西”

宫挽月摇了摇头,指了指桌子上面的茶壶。

蕙绵突然就明白了,想起了那个时候等着看他一脸惊喜时的心情。以前的事情就那么像迅速退去的白云一眼,在她的眼前清晰又消散。

她看了看宫挽月,没有说话,握着纸条就出门了。

第二天,她就在他那里看见了那个用粘土粘起的茶壶,在桌子放着。

“它都不能用来喝水了,你还拿出来做什么”蕙绵指了指那个破茶壶,问他。

“好看”,宫挽月写了两个字,递给她。

蕙绵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不过没有等到宫挽月完全恢复了,就有一个面容严谨的人过来找若庸,交给他一封信就走了。

信是若蠡写的,说是皇上病危,要若庸回去。若蠡信中说其实在一年前就得到了他们的行踪,只是希望他快乐地生活,他才没有派人过来打扰他们的生活。

虽然宫挽月表示,他们来的时候皇上并没有什么事情,但若庸还是在接到信当天,就带着蕙绵和阿朗启程回京了。

若蠡在信中,再三强调一定要带着他们的儿子。

离乱怕他们路上遇到什么危险,便也跟着去了,陈州这边,留下了卓越和阮安之他们。

他们的马车没有行进一百里路,就被人拦下了,是宫里的青翼卫,奉太子之命在这里等他们。

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听说新皇登基了,改元建平。

若庸听说这个消息时,大喊一声“父皇”,然后潸然泪下。蕙绵从来没见他哭过,这个时候也忍不住跟着心痛。

她对皇上的逝世并不感到伤心,只是为他伤心。

后来他们几乎是日夜行路,才在八天之后赶到了京城。

若庸本要带着蕙绵与阿朗直奔皇宫,却在宫门口的时候被拦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太监说,奉皇后懿旨,坚决不能让楚蕙绵踏进宫门一步。

若庸急得一脚就把那个直呼蕙绵大名的太监踹在地上,拉起她就要硬闯宫门。

那些侍卫虽然都紧张地竖起了枪,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拦。

蕙绵不想在他的父亲才刚去世的时候给他再增加什么麻烦,抽出被他紧紧握住的手,对他道:“我在这里等你”。

若庸知晓母后此时定是悲伤不已,若他再违背她,只会让她更加不喜欢蕙绵。所以听了她的话,他便也不再坚持。

谁知道皇宫里的事情根本不像他想的那样,若蠡确实登基了,然而他们的父皇并没有逝世。皇上本就想让位给儿子了,这个时候又听说了若庸的消息,便想了这么一个计,想让若庸快点回到皇宫。

而若蠡也并不只是像在信中说的那样,担心打扰到他们的生活。更是因为听到手下传来消息,说王爷和其他男人共享一个女人,他怕父皇知道了直接派兵把他们全部抓回来。

现在是若蠡无意间说漏嘴,父皇知道了果然是要去调兵,被他好说歹说才劝住了。不过他却非要用逝世的消息将若庸骗回京,若蠡有意劝说父皇任由若庸高兴吧,当时就被父皇轰了出去,还让他明天就给他这个大行皇帝“准备丧礼”。

皇上,不,这时已经是太上皇了,和皇太后也就是自家媳妇商量,等家里的那个三儿子一回宫,就不准备让他再出去。

太上皇摩拳擦掌,他就不信了,那一排排美女,还比上一个女人。

皇太后更是觉得心痛不已,她的儿子竟然委屈到了那种地步,要和其他男人共用一个女人。她觉得,把那个姓楚的丫头片子赐死才是治根的方法。

只是除了她,她家那个当了皇上的儿子,做了太上皇的丈夫,还有太皇太后,都不同意这个方法。

原因自然是碍于楚无波的情面,说起来,楚家一门自从伯皇开国,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楚无波的爷爷,更是为了保护那时候的武皇帝而丧命。

所以,若是将楚家这个独出女儿赐死,也确实不能向天下人交代。若有人追求缘由,最后还会弄得皇家颜面大失。

想来想去,皇太后也只好忍下这口恶气。她本不准备让那个在外面的孙子进宫的,谁知道是不是她儿子的亲生子

不过,让阿朗进宫来,却是太皇太后特地要求的。

若庸抱着阿朗,一路急奔,很快便到了太皇太后的长华殿。

他还没走进去,就有声音一个一个地报到了里面,“王爷回来了。”

若庸一进门,就把阿朗放在一边,跪行着朝向坐在主位上的两个人影,悲声道:“皇祖母,孙儿不孝;母后,儿子不孝。”

阿朗被他爹吓到了,慢慢地走到父亲跟前,看着前面的两个女人也不说话。

“这是阿朗吧,来让曾祖母抱抱。”太皇太后根本没顾上自家孙子,眼里就剩下那个闪着大眼睛的小家伙儿了。

阿朗并不上前,只是看着他爹喊了一声,“爹”。

若庸虽觉得皇祖母神情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但还是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