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9(1 / 2)

加入书签

段,相对来说压力是最小的。”

吴浩将周硕的话一字不漏的记下来,哗啦一声翻过一页纸。心里想到这个周硕倒是有些水平,单是听他这一席话也不算白来渤海省一次了。

“那么新科公司为什么又介入到软件市场呢计算机软件市场应该已经比较成熟了吧”

“这不一样。”周硕将茶杯放在桌子上,扶着桌子说道:“er系统是我本人设计的,对它的技术思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从这个细分市场来说,我们和美国软件商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甚至是具有优势的。实际上不论x架构键盘还是er系统,这都是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吴浩奇道。

周硕点点头,说道:“这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理论,通过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说起来这本书还是他重生之后才读到的,周硕在前世可不懂什么经营理论,不过这一世如果想振兴中国的电子产业,他就不能光做一个技术人员了。当他站到一个产业的高度开始考虑问题之后,如何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毕竟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一时的强大,想要持续保持优势就不是光凭技术能够达到的了。

毕竟社科也是科学啊。

“那这么说,周校长认为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应该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了”

周硕闻言,摇了摇头说道:“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可以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但是一个国家不行。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门类齐全的软件业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强大、上下游产业是否完善,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中国软件应用市场繁荣了,上下游以及支撑产业繁荣发展,咱们国家的软件业才能走出世界去。而软件市场的繁荣,首先就是需要门类齐全。”

吴浩失望的说道:“这么说的话,我们的软件业不是陷入了僵局没有基础就发展不起来,发展不起来相对来说就形不成基础”

“话是这样说没错。”周硕肯定的说道:“不过还是有办法追赶的。”

“哦什么办法”吴浩此时已经完全没有调查研究的心思了,他觉得自己仿佛是在向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求教问题一般,心里全是对传道解惑的追求。

“外包。”周硕说道:“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软件外包成为可能。想想看,我在美国接到软件开发的项目,然后把非核心的开发工作分到国内来做。通过互联网,我就可以随时了解项目进展,和项目负责人沟通,甚至直接参与国内的工作。当国内的工作完成,直接把成品通过互联网就能传递给我,这是多么的方便”

吴浩不解的问道:“但你没有技术,人家怎么能信任的把项目交给你呢”

周硕胸有成竹的笑道:“可以从低层次的外包业务做起,比如说数据录入和编码测试等工作。这样的工作只要有高中水平的知识,学习一到三个月就可以上手。然后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渐渐的向上游发展。当我们培养起自己的系统工程师,就可以进行中层的外包加工,参与软件的系统设计,这一步需要两三年时间。最后通过外包服务,我们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可以进入总包行列,乃至于与国际上强大的软件商同台竞争。”

吴浩激动不已,低着头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字。周硕这番话,他拿回去扩充一下,分明就是一篇立意和论据上佳的论文,而且似乎真的为中国的软件业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他兴奋的问道:“那么周校长对实现这个目标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从电子产业来说,软硬是不分家的。英特尔的cu为什么能够横扫所有的竞争对手,在历史中脱颖而出除了他们技术强大以外,庞大的软件应用也是支撑这个体系的重要支柱。在英特尔发展的初期,甚至为了能够卖出去cu而一手包办了整机生产,然后自己开发软件,自己组织销售推广

正是这样的全方位努力,才使得英特尔cu最终成为市场上的赢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软件数量来支持x86体系,英特尔是无论如何走不到这一步的如果周硕未来想要在芯片产业有长足的发展,就绝对离不开中国软件业的支持。

所以对于如何推进中国软件发展这个问题,从他重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思考。最终他还是觉得应该选择一个成功的案例,那就是大连软件园方案。虽然后世的中国在软件外包行业中占有的份额不多、技术不高,和印度软件外包的竞争中没有什么优势。但这和通过外包发展软件业的思路无关,更多的则是商业环境和历史机遇的问题。

周硕相信,如果中国能够在1995年就开始全力进行追赶,凭借自己带来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提早推广软件工程思想。到时候国际软件离岸外包中心,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具体的建议嘛,我觉得火炬计划就不错。”周硕托着下巴说道:“火炬计划在88年引入了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就非常适合培养这样的软件外包企业。选择一个区域建设一个高新技术软件园,以火炬计划为依托,引入一到两所计算机专业有优势的大学,形成人才优势。然后为弱小的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基础服务,以及融资和信息咨询等帮助。简化官府手续和提供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和关注,通过两三年的时间逐渐的培养起一批初级的软件外包企业,就可以形成自行发展的良性循环了。”

s小说书友qq群:257941626

第七十二章网络实验室

从周硕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吴浩心里火热火热的,在他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条中国软件业迅猛腾飞的金光大道一般。他实在没有想到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调查,竟然不经意间挖出来一座金矿

不,一座金矿的产值哪里有一座软件园的高它挖的不是黄金,而是美金啊如果软件园计划最终真的能够实施,他简直不敢想象自己会得到多大的政治资本。

且不说吴浩马不停蹄的奔回了帝都,周硕也抓紧时间开始指导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工作。

1994年12月网景10浏览器已经发布上市,由此网景公司已经奠定了它70亿美元市值的最后一块基石。而在他们自我膨胀准备开发操作系统触摸了微软屁股之前,“六耳i”必须取得足以让微软正视的成绩。

十二个前六十四所软件室的研究员,现在的六耳软件公司员工以及他们的经理邵世明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工作着。

在一职高新扩建的机房里,他们困了就把两三张椅子拼在一起倒头就睡,饿了就泡上一袋泡面还吃的津津有味。这1994年的泡面可是好东西,黄袋的三鲜伊面那是永远百吃不腻的。

周硕往往一来到机房,立刻就会被这些人团团围住,你一个问题我一个问题的丢过来,没有一两个小时根本走不出机房。虽然周硕已经用不着自己动手编程了,不过开发文档终究还是他写的,架构还是他设计的,软件的基础算法和原理也都是脱胎于他的通信模块,随口说上几句往往就能让研究员们思考上半天。

当然,工作的具体内容他就说不了太细了,毕竟i软件并不是他的研究方向,在大方向上指点一下已经是能力所及了。更多的他也就是给大家打打气、鼓鼓劲儿,许诺一下完工奖金、住房奖励或者餐饮条件这一类的事情。

总算这年代的人都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对他们来说,和外面一票的待岗前同事相比,天底下还有什么比有工作做更幸福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