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834(2 / 2)

加入书签

“啊不可”

程昱乍一开口说话,荀彧当即察觉程昱意在劝进,结果正如他所料,程昱立场鲜明的公然表态,谏言曹操进位称帝。

于是程昱话音未落,荀彧便出声反对:“仲德所言大谬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固然没错,然则西凉李利独占鳌头却是不争的事实。眼下李贼又得西川天府之国,实力更胜从前,其麾下已有百万之众,治下人口早已超过千万之数,疆域之广、实力之强,我等难望其项背,决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我等尚且如此,荆州刘表也不例外。为今之计,惟有联合荆州共抗李贼方为上策。如果两家联手,我等就有实力与李贼一较高下;即便如此,胜负亦是五五之数。若依仲德所言,主公此时继位称帝,势必激怒刘表,促使其与我等背道而驰,进而被李贼逐一击破,届时我等将死无葬身之地。微臣甘愿以死谏言,恳请主公三思而行”荀彧真的急眼了,言辞激烈,情绪十分激动,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怒视着程昱,似有与程昱拼命的架势。

不过他这番话却是肺腑之言,绝无半点私心,完全是出于目前形势考虑,真心替曹操分忧。荆州刘表蛰伏多年,为何此时突然跳出来显而易见,刘表已经意识到汉室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如果他还不站出来,四百年大汉就彻底灭亡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刘表身为现存的唯一手握实权的汉室宗亲,他岂能坐视汉室覆灭而不顾所以他已年近古稀,却毅然挺身而出,施毒计收服江东势力,藉此割据荆楚。凭借三江之固,五十余万大军,刘表完全有能力守住刘氏王朝的最后一块疆土;再不济也能退守江东,以长江天堑为屏障,抵抗西凉李利的征伐。

这是刘表逼迫江东依附于他的初衷,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得知刘表与江东暗中结盟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西凉李利还是冀州曹操,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刘表的用心。换言之,素有老好人之称的刘表开始拼命了,为四百年大汉王朝拼命,也是为他刘氏皇族的生死存亡做最后一搏。

荀彧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极力劝阻曹操不可听信程昱之言,此时登基称帝,无异于公然与刘表反目,给予力挽狂澜的刘表最沉重的打击。他刚刚有点起色,做出一点成绩,立刻就有诸侯登基称帝,这无疑是裸的挑衅,摆明是与他刘表打擂,存心覆灭大汉王朝。果真如此,就意味着曹操与刘表彻底决裂,日后再无联手对抗西凉李利的可能。

只可惜,帝王霸业动人心。

荀彧话音未落,陈群又站出来支持程昱,谏言劝进。紧接着,曹仁、曹纯、刘晔三人纷纷附和,众口一词,谏言曹操登基称帝。

眼见荀彧据理力争,与程昱等人争执起来,沉默许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来,沉声道:“遣使前往荆州,孤支持刘景升承袭正统、登基称帝,愿与他结盟,同生死、共进退,共抗李贼。如果刘表推脱不从,孤愿为天下先”说完话时,曹操已经离开正堂,步入后院。

s:衷心感谢:书友“yugang2001”、“龙游商人”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194章出头鸟

荀彧的话音未落,陈群、曹仁、曹纯和刘晔等四人立刻站出来反对,坚定支持程昱,众口一词,谏言曹操登基称帝。

为此,他们祭出杀手锏,提出最具说服力的理由,这就是:眼下大军整编之所以半途而废,其根源就在于曹操自身官职太低,如果进位称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所以,陈群、刘晔等人一致认为,曹操此时登基、君临天下,于大局有利,于麾下文武百官有利,并且可以率先抢占正统之名,占据大义。毕竟汉帝刘协已经殡天四年有余,天下一直处于无主之中,此时登基称帝无疑是最容易得到黎民百姓的认可,从而占据大义正统之名,为日后平定天下占得先机。

眼见陈群等人旗帜鲜明地支持程昱,怂恿曹操称帝,荀彧据理力争,与程昱等人争执起来。这时沉默许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来,沉声道:“遣使前往荆州,孤支持刘景升承袭正统、登基称帝,愿与他结盟,同生死、共进退,共抗李贼。以半年为限,如果半年之内刘表迟迟不动,孤愿为天下先”说完话时,曹操已经离开正堂,步入后院。

荀彧全身惊颤,目瞪口呆地看着曹操大步流星的走出大堂,满脸煞白,心中五味杂陈,戚戚然一片凄凉。说什么半年之内刘表不从,孤敢为天下先,实际上就是曹操自己想当皇帝,却又不愿与刘表反目成仇。于是便以半年为限,藉此掩饰他迫不及待的皇帝梦。说到底。这纯粹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托词而已。

荀彧追随曹操多年。曹操的秉性和脾气早已被他捉摸得通透,只要曹操稍稍透漏口风,他立刻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绝不是吹嘘、信口胡诌,而是事实。荀彧对曹操的了解胜过他对自己的了解,而曹操对他的了解亦是如此。

这是他们这对主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他们之间长期以来都心存芥蒂相互提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或者说是理想抱负,而这恰恰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理想和信念的对立决定着他们只能是相互协作却又相互利用的复杂关系。无法彻底融合在一起,总有一天还会分道扬镳。

曹操心中想的始终是帝王霸业,也许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争霸天下,仍旧心存忠心汉室之念,但近年来随着汉帝驾崩、袁绍僭越帝位,曹操已经彻底对汉室不抱有任何期望了,转而一心一意谋划着属于自己的王朝,曹氏天下。这是曹操毕生的夙愿,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曹家打下一片江山。为子孙留下万世基业,世代相传,流芳百世。

与曹操的千秋霸业相比,荀彧出身士族门阀。荀家世受皇恩,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就是中兴汉室,在自己手上重现“光武中兴”的盛况。为此他出仕多年。四处寻找能够中兴汉室的将相之才,他知道自己没有“霍光”的能力。却愿意辅佐霍光成事,而曹操曾经就是他眼中力挽狂澜于即倒的“霍光”。

尽管荀彧早就察觉曹操暗藏帝王之志。但是他一直不死心,认为这是一种错觉,臆测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