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2(1 / 2)
,必先实兴教育,而这正是你们的使命和责任”
望着台上的校长,对于这位校长,陈辉明和他的同学们并不陌生,曾经在报纸上随处都能看到他的名字,他是一个英雄,一个让他们曾无比崇拜的英雄。而此进面对校长的演讲,他们的内心却又随之激动起来,因为在校长的演讲中,他们第一次深切的体会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与使命。
“你们现在来到这所学校,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两年后,当你们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学校或许无法为你们做些什么,但基金会将会帮助你们,也许是在你们的家乡,也许是在某一个乡下,建立起一座座免费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之中,每一个农村子弟,都可以得到应有的教育,他们不需要支付学费、家人不需要承受负担,他们的命运会因为你们而改变,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命运,也会因你们的努力而改变,同学们”
望着眼前这一张张年青的脸庞,在这一瞬间,管明棠的语气变得沉重,变得有些压抑。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我们和你们这一代人呢我们的命运是什么”
伸三个手指,管明棠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着。
“责任、荣誉、牺牲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同
学们,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次聚首的时候,你们可以说
,我无愧于肩负教育国民之责,我无愧于教师之荣誉而
做到这一切,则要求你们必须要有所牺牲你们能做到吗”
“我们能做到”
震耳欲聋的喊声,即便是过了一夜,仍然不断的在管明棠的脑海中回荡着,清晨,在起床之后,在洗漱间内,看着镜中的自己,管明棠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在操场上,那名学生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吼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就在昨天,自己点燃了火焰,点燃了这7000名学生胸膛中的火焰,为了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自己扣以大义,晓之于道理,可实际上呢
一个高尚的目标背后存在着多少阴暗用意。
办师范,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争夺农村
这是何其卑劣的手段啊
又一次,面对镜中的自己时,看着镜中映出的那张似乎从未曾发生改变的脸庞,这张脸上永远挂着亲切的笑容,永远的诚挚待人之色,可他的内心呢
他的内心越来越黑暗,越来越冷酷
他越来越喜欢利用人,越来越喜欢用那些虚无的飘渺的梦想,去忽悠人,在新区,他告诉每一个人,他们的努力会改变这个国家,会实现这个国家的工业奠基,可在另一方面,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将会实现一个目的个人财富的积累。
在学校中,他告诉每一个学生,他们要有梦想,要有责任,要可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怀揣着太多不可告人的目的。
甚至就连同那规划中的乡村学校,也只不过仅仅只是他用来争夺农村的工具,一个工具。
所有人都应该是工具,为我所用的工具
“卑鄙如你,也算是世间少有了”
高尚啊高尚感叹着,管明棠冲着镜中的自己骂了一句,而在骂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又一次挂上那让人倍觉亲切的笑容了。
随后那笑容消失了,这时他的表情随之变得凝重,而在凝重中又透着丝许严肃,先前有些涣散的目光,也越发的坚定起来。
“无论手段如何,我在尽自己可能改变这里的一切”
是啊
手段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结果
扣好衣扣,走出洗漱间时,管明棠再一次将那些纷杂的情绪甩出大脑,他又一次恢复了平静,而他从楼下走到一楼的时候,早早的等在楼下的秘书便递给他一份电报。
“董事长,这是邹平的梁先生发来的一份电报。”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五章现实
第295章现实
十一月,一场冬雪降下之,纷纷的雪下了三四天,瑞雪兆丰年,许是应了景儿的,近晌午的时候,雪停了下来,天空很快便恢复了蓝湛湛的,明里透着亮,亮里透着蓝,只有家家屋顶上的缕炊烟使得这寒冬多出了一些人气。
庄户人家闲不下来,干了半辈子农活的杨青山依如往日一样,满身是劲地扫着院子,虽说那土坯屋子半搭着房顶,这院子看似早就破旧不堪了,可他还是觉得浑身是劲儿,干起活来,更是显得很是认真,虽说这家里加上儿子,也就三个光棍汉儿,可这家里、院子里,收拾的那是一个干净,那是一个利索。
这倒不是因为前个,杨家大嫂子亲自上门把婆家侄女说给了他那大儿子,而是因为那乡里乡队的王志余王队长说过,这里家里要保持卫生,保持卫生,才能少得病,人才能壮实一些。
旁人说的话,杨青山不信,可对于王队长说的话,他却不怀疑,现在,别说怀疑,那怕就是有人说他个坏话儿,杨青山第一个就不饶他。
前阵子,那个在乡村简易师范读书的后生说道队长是政府的狗腿子,当时就惹急了杨青山,他操起木棍,就抽起那后生,别瞧他识字,在乡亲们眼里头是“有出息”的,可他说的那话却不透理儿,若是没有当初队长到他家好说歹说的,杨家又岂会有盼头,这乡亲们又岂会有盼头
今年是好年景儿,对于杨家庄的其它家来说,这好年景要等着明年,可对于杨青山来说,这好年景就是今年,明年,只会更好,这不,老大的媳妇都说好了,过去,有谁愿意把姑娘嫁到他老杨头家里。
过去,虽说家里守着四亩多地,可也就只够三个汉子勉强吃个半包的,一年到头想添件新衣裳都不成,可今年乡队的队长在庄子里找人种那个“良种麦”,这庄子里一个个的都摇着头,不愿意种,最后若不是被那王队长给说动了,怕杨青山也不会去种,反正就那几亩地,折腾去吧,反正研究所许了,低产包赔。
种的小麦是晚麦,种麦的时候,人家是一点点的根着,后来,还守着窝的教他堆肥什么的,这一亩地上了千把斤肥,那地里的草,更是锄上几遍,那会,庄子里的人还笑话杨青山跟着折腾,笑他是想发财想疯了,的确,他就是想疯了,穷急了。
最后到了秋,一切都不一样了,一亩地足足打了六百斤洋麦,四亩三分地,打足了两千斤小麦,实际上,从麦子打了穗的那天起,这庄子里的人看那麦,看杨家的眼光就不一样了,从打穗的那天起,这庄里庄外的人就在那和他商量着收了麦换种,任谁瞧着那穗,都知道,这一亩地,至少能收五六百斤粮食,过去那麦子一亩顶破天了,也就百十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