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9(1 / 2)
还是不错的,如果地方上的人物,都像他一样,专心地方建设,中国又何至如此”
语中透出浓浓的不满,蒋介石的眉头猛然一锁。
“不过呢,通过银行涉足他省地方建设,这种横越中央之事,却要不得,虽说他本心是为了商业,甚至为了国家,但适当的敲打一番,也是有必要的”
沉吟片刻后,蒋介石方才说道。
“回头我会通知子渊那边,查查邯彰的税收”
适当的敲打,在蒋介石看来,直接出言训斥并不合适,事实上,对于整个华北地区,他都必须要谨慎对待,以避免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虽说邯彰地处河北最南部,但其现在却是河北境内,最倾向于中央的地方势力,过于严厉的责斥,只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敲打则总是免不了的,而对于地方来说,截流税款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这两年邯彰清理土地,到底清理多少土地,他们从来没有上报过,但按中央掌握的数字来看至少也有几百万亩,只需要适当的“点拨”一二,就能让他明白中央的意思。
政治从来都是一门艺术
对于地方而言偶尔,适当提醒是必要的,而听着蒋介石的安排,宋子文的脸色略显得有些尴尬,但就在他尴尬时,蒋介石却看了他一眼,然后缓声说道。
“子文,现在,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管哲勤”
摇摇头,或许欣其才干,但在蒋介石看来,管哲勤不过就是“不值一提”罢了,甚至就是在他的那个什么我有一个梦想一书出版后,在有些人与他耳边不断说三道四,他依然未放在心上,正是因于这一原因,管明棠只不过是一城一地的能商干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地方。
虽说别人不断说其“居心叵测”但在蒋介石看来,管明棠太没有心机,或者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在邯彰专区设立时,同汪系诸人合作,后来自己不过稍一示好,其立即转投而来,在地方上他又同曾李等人合作,后来又弄了那个什么我有一个梦想,看似不是理论的理论,似乎很惊人,但却恰因这些举动,让他觉得这今年青人不足为患因为他没有心机
若是他有心机,就不会露出如此之多的把柄,他之所以做这么多说,无非只是为了两个字“利益”为了保障他自己的利益,准确的来说是商业上的利益,在政治上,他的企图并不大,只是盯着邯彰的一亩三分地,而盯着那一亩三分地的原因,同样也是为了他的公司,也正因如此,相比于这个没有多少“心机”的商人而多过政客的青年“隐患”他更看重的是其它人。
“现在”
蒋介石随之又是一声叹息。
“东南不靖啊”
第四百一十九章风暴前夜
“愚蠢”
在张公馆的书房中,断然两字怒斥,只让房内的气氛为之一紧,空气瞬间紧张许多。
“难道,你就不知道,你做的这些事情,会引起别人的忌讳”
质问中带着些怒意,而发问的那位穿着青袍的长者,更是来回的踱着步子,他时而思索着,时而把视线投向书房里的另一人。
好一会,他方才看着这个一直以来他都极为欣赏的年青人,现在同样也是他家人的晚辈问道,目光的欣赏完全变成了不满。
“明棠,你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不是强压住内心的怒意,张静江更想问他你那个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在张静江看来,管明棠或许年青,他绝不意味着他会意气用事,更没有年青人的冲动,实际上,他可谓是一个精明至极的人,有些人评价他是“只懂生意不懂政治”可在张静江看来,正是这个不懂政治的人,解决了困扰中国百年的一个难题。
从“三七五减租”到“农业合作社助农”再到“农村合作化改造”可以说,无一不在印证着,他这个“从未接触过农村的留洋娃”远比许多“呼喊着拯救农村”的政客、学者,更了解农村,准确的来说,更知道怎么去解决农村的问题。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别人的眼中,农业就是农业、农村问题,至多农村问题关系到政局稳定的问题,可是从管明棠所有的举动中,他却能看到解决农业问题实为国家从农业社会进而为工业化国家唯一可行的道路。
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所有资金都冻结在土地上,主政者虽明知为顺应世界潮流,必须尽速发展工业,却缺乏资金,自一筹莫展,因此必须将原先冻结在土地上的资金释出,使之转而流向工业生产,始能突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贫穷循环”而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的国家。
而无论“耕者有其田”理想或者“土地革命”的暴力,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邯彰通过从限租到推广良种,再到鼓励绅转商,乡村工厂等一系列的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国内学界才会对“邯彰模式”推崇倍至,称之为和平的不是社会经济革命的革命,数百学者、专家亟愿全力配合。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会干出这样的蠢事
张静江内心疑惑时,他又想得到答案,从管明棠的口中得到答案。
“为了商业上的利益”
诧异的看了一眼管明棠,或许别人不了解他,但张静江却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女婿”从来都不是一个看重“金钱”的人,这是他和自己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地方。而这恰恰又是他所欣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张静江不仅仅把他视为家人,在更多的时候,他把这个年青人视为自己的“接班人”、“门徒”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心甘情愿的为其张目,在南京帮他解决许多事情,甚至把自己的班底完全交给他。
↑返回顶部↑